[發現台灣匠人魂] 我有五仙,啊你勒?鹿港土黏香偶頭製作師徐智雄
座落在遊客鼎沸的桂花巷藝術村斜對角,有處外表看似不大起眼的白色建築物,走進土黏香體驗工作坊,眼簾迎來的是五顏六色的布袋戲偶頭,以及站在活動展間來回端詳環境的徐智雄,一看見我,便活力十足上前與我打招呼。
「我們從前面邊看邊說,較好知道。」悶熱的早晨,原本尋定一處合宜的位子要開啟今日的對談,不料徐師傅起身,引領人走進了他的時光隧道。
1945年徐智雄出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空襲不斷,每天生活充滿變數,當時日軍在鹿港設立兩座機場作為軍事作戰基地,其中一座機場與徐智雄的老家隔著鹿港第二公學校(今文開國小),因應戰略需求日本政府將部分軍備移往學校,於是機場與學校就成了美軍轟炸的主要目標,鄰近的天后宮、新祖宮都曾遭受戰爭殘害,而家處紅色緊戒區域範圍的徐智雄說,「投了那麼多的炸彈,竟然我們這個地方沒有被打到。」
幸運躲過一劫後,他們暫時離開老家,逃到(今)福興工業區避難。當時鹿港作為台灣與泉州間港口貿易的首要之地,貿易規模龐大,須仰賴商務代理人協助外來船隻進行商業買賣,而「船頭行」便是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早期,徐智雄祖先經營「徐長興」船頭行是當時鹿港九間行號之一,家族有更多機會與貿易商人來往,許多傳統工藝也在當時隨著港口通商貿易蓬勃而傳入,造就家族三代都以工藝起家。
徐智雄的阿公時代,正值水煙流行,他阿公擅長利用鹿角製作放置水煙菸草的盒子;父親徐生標則拜師學習製作西服、打錫器等工藝,直到日治時期順應時勢開始製作木屐,日本人戰敗離台後,木屐市場逐漸消退,徐智雄說:「父親失業又遇到通貨膨脹,到後來身上僅剩50元,剛好親戚得知土黏香偶頭的產業,知道父親既會打錫,又會木雕,便推薦他可以做這個尪仔頭。」
徐生標兼具雕刻及打錫手藝,自行設計偶頭模具開展生產線,開始大量生產。等到徐智雄懂事後,父親已開設了一間土黏香戲偶的生產工廠,這間工廠正是開啟徐智雄與土黏香工藝的重要起點。
土黏香戲偶頭是由檜木材粉、肖楠木香粉、土黏香粉(同線香製作的材料)和水為原料調和製成,其中水的調配非常重要——太濕,材料黏在手上不易捏塑,太乾,偶頭表面容易龜裂,看起來不夠圓潤。
前期壓模時必須運用指腹的力量,盡可能把偶頭眼睛、鼻子、頭型等輪廓呈現出來,並且要保持脖子的厚度,才能確保偶頭能夠挺立;後期的彩繪更是展現真功夫的時刻,必須全神貫注,一氣呵成,才能讓眉毛、眼睛看起來自然。
除此之外,最耗時的就是粗胚曝曬的過程,在沒有烘乾機的時代,必須仰賴陽光與風將水分蒸發,偶頭才會堅固。「那時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只要一聽到打雷聲,或者烏雲飄來,我就得趕緊放下手邊的工作,把偶頭收進屋內。我們這種工作,也算是要靠天吃飯。」
土黏香產業的興衰,與布袋戲團發展息息相關。徐智雄六歲時,剛好是國民政府統治初期,皇民化政策解禁後,各地廟宇酬神活動鼎盛,經常在廟埕前看到布袋戲表演,「那時候沒什麼娛樂,常常看哪間廟有請布袋戲班,我們就騎著腳踏車去了,我最喜歡看《清宮三百年》。」
1970年代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在電視上播出後,引起社會大眾熱烈討論,只要到了節目播出時間,路上行人就會聚集在有電視的商家前觀看,布袋戲頓時成為熱門話題,也成為影迷爭相收藏的商品,朋友間見面就會問:「我有五仙,啊你勒?你只有兩仙,那你輸我了。」台灣布袋戲的流行熱潮,讓製作土黏香戲偶的工廠從原本一天產能500尊,變成一天3000尊。
布袋戲雖然風靡全台,卻面臨當時政府「國語政策」規定,原本台語發音的布袋戲必須改採國語配音才得以播出,語言的轉變逐漸降低觀眾收看意願,而政府「節約拜拜」政策的宣導也減少廟會活動,更是削弱布袋戲演出的機會。此外,先前戲偶熱銷導致工廠大量生產,純手工製程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逐漸被塑膠製品取代,也導致日後傳統土黏香戲偶沒落。
幸好,土黏香素材的應用彈性非常的大,只要有模型,就可以製作各種不同造型的玩具。面對環境改變,徐智雄感受到大眾對於布袋戲偶的熱衷程度不如以往,便快速轉換經營策略,開始經營海外市場,其中又以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為主要銷售區域。
29歲的一場車禍,他失去了小腿,休養期間剛好有家美國公司要量產自家設計的玩偶而找上徐智雄,他自己研發開模,做得比公司圖稿設計的還要好看,獲得大筆訂單,也開啟他在土黏香事業的另一趟旅程,以商品DIY化的思維,研發一系列土黏香體驗課程。
如今,沉寂將近60年的土黏香工藝,在本土文化振興的浪潮下,徐智雄受邀到小學教授土黏香工藝,慢慢走向台灣文化傳承的道路。「剛開始教學時,每個人都非常好奇這是什麼,很多大專院校的學生前來學習。用講的,大家比較難理解,都會想實際做做看,所以我就把一些東西整理後,2019年開了一間體驗工作坊,讓大家有地方可以更深入認識土黏香。」
即便土黏香不再是現代市場主流商品,但在多年推廣的過程中,徐智雄有感這項工藝承載了台灣過去偶戲歷史發展的面貌,「玩樂的過程中,也能體會不同時代背景與商品之間的連動關係。」他盼望這塊園地,能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台灣傳統文化的技藝。
新活水專欄連結:https://www.fountain.org.tw/issue/soul-of-craftsman/clay-doll(內容由中華文化總會提供,文.攝/許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