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園一部曲:核一廠除役
台灣第一座核能電廠,服務了40年,它艱鉅的發電任務已經告一段落,緊接著要進入一連串嚴謹的除役拆除作業,拆除後會將燃料棒與所有放射性廢棄物安全保存,最後要加以嚴密監控讓土地復原再利用。
核電廠在設備永久停止運轉後,會將反應爐中用過的核子燃料移到用過燃料池,透過獨立的冷卻系統持續將燃料冷卻,之後會興建乾式貯存設施和低放貯存庫來暫時放置用過的燃料及相關物品。
冷卻後的核子燃料會分批送至乾式貯存設施,之後開始拆解汽機廠房的內部設備,拆解過程皆在安全且密閉空間進行,設備拆解完成的場區將成為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理及切割的工作區域。
拆解核子反應爐工作都在水下操作,拆卸蒸氣乾燥器與汽水分離器及其他相關設備後,利用水下遙控切割的方式逐一往下拆解反應爐的所有設備。在反應爐拆除完後,接著依序拆除內部的設備和管路,等全部移除後,就會變成空廠房。
空廠房會偵測室內所有空間的輻射劑量,一旦發現牆面有污染,就會進刨除的除污作業,直到全面劑量低於法規數值。然後把所有低放射性廢棄物,裝入廢棄物桶中,運到低放貯存庫放置,每一個廢棄物桶都會建立履歷資料分類保存。
拆除後的物體,約百分之六以下具有放射性需要特別處理外,其他大部分的一般廢棄物,都盡量能回收再利用。接下來要花三年的時間做全面的輻射偵測,偵測完畢後還要用兩年來復原回歸自然,到時這裡會生意盎然,充滿活力。
核一廠功成身退,除役之後,廠區還會再妥善使用,台電公司屆時會將這裡換成全新的面貌,再度點亮台灣。
『核廢有共識 子孫無煩惱』
(文/圖 台灣電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