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產業夯 募集與養成專業人才是關鍵

發稿時間:2023/10/16 17:22
最新更新:2023/10/16 18:20
字級:

為因應國內企業迫切的人才需求及找到切入太空產業的機會點,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日前舉辦太空產業領袖營,邀請國立中央大學趙吉光教授、國立成功大學莊智清教授帶領產業領袖議題探討,分享寶貴的研究與實作經驗,帶領企業先進深度了解太空產業發展及可行商業模式,期望協助企業掌握國內外產業鏈機會及國際衛星發展進程,研擬未來研發方向及目標。

太空產業夯   募集與養成專業人才是關鍵
太空產業夯 募集與養成專業人才是關鍵

產業發展署電子資訊產業組曾偉華科長表示,根據TrendForce預估,112年全球衛星產值可達3,083億美元,不僅具備商業價值,也擁有國防重要性。未來臺灣發展太空產業,不只有資金的門檻,還有技術與人才的挑戰。因此推動太空產業的重點之一,就是培植重點人才,以開發出衛星通訊相關的創新應用,搶占未來太空產業鏈的一席之地。

趙吉光教授帶領的團隊開發出珍珠號立方衛星,將前往德國執行最後整合測試,預計年底會經由SpaceX Transporter-9共乘任務,將在范登堡太空軍基地發射。此立方衛星提供國內廠商進行通訊驗測,未來將作為研製地面通訊設備的重要參考案例。

趙吉光教授指出,先前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便可將發射費用大幅下降至每公斤3,000美金。近日SpaceX研製開發的一型可完全重覆使用的重型運載星艦(Starship),預估運費每公斤低至10~100美元,並且在一小時內抵達世界任一角落,讓人類更容易進入太空。以6U的珍珠號立方衛星為例,重量就在12公斤以下。

另外,莊智清教授帶領學生團隊,自行設計開發多枚立方衛星,於2022年與2023年,分別成功發射IRIS-A與IRIS-C立方衛星。目前此二顆衛星仍在低軌道正常運作,在全球學術界亦屬罕見。

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和低軌道衛星有相當多的結合。莊教授說明了,應用AI來建立衛星端的邊緣計算,以及遙測衛星的應用,可以強化追星效能。對於日漸受到重視的太空垃圾等環保議題,他也說明應用AI結合精確的軌道力學,進行太空交通控制,以達到避免碰撞的做法。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在新太空領域衛星肯定會愈做愈小、也會愈來愈聰明,所以莊教授也認為衛星與地面終端適合直接導入AI,如在衛星製造、生產影像的處理技術、通訊等,能夠讓整體的設計與操作更有效率,甚至可以提升安全,預計將來會在整體產業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

今年太空領袖營吸引鴻海、友達、廣達、佳世達、鐳洋、精英、芳興、隴華、緯創、中華電信、凌羣、崧旭等40家企業先進共襄盛舉,現場更透過互動,將太空產業區分為地面設備、衛星應用、衛星本體、發射服務等四大類別,邀請企業先進至台前貼上名片,並從眾多名片中邀請企業領袖分享,衛星發射廠商—嘉航科技認為,AI演進是未來一大重點,也是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地面設備為主的緯穎科技,以伺服器設計及生產為主力,AI伺服器也是其研發項目之一,參與領袖營是希望了解太空產業技術發展,老師也提醒AI對於散熱有很好的效果,可多琢磨這項技術,如果能導入衛星將是很好的切入點。

會後高達9成以上企業反饋,更加深了解產業趨勢且獲益良多,經由趙吉光教授與莊智清教授的分享,從規劃與實現衛星任務、研製衛星酬載與次系統,到因應低軌道通訊的多變情境以及地面終端的挑戰、AI技術導入的機會與邊緣智慧實現作法,有諸多層面的深入探討,從中協助臺廠掌握全球太空產業發展趨勢與研發議題,達到接軌國際需求,同時也找到躋身全球產業供應鏈的機會。

(文、圖/經濟部產業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