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協力 開創休閒農場廢棄物變黃金的循環奇蹟
農業應是一個沒有廢棄物的產業、永續不是口號,而是下一代能否擁有資源的關鍵, 談到永續農業這個議題時,農業部永續司長莊老達語氣肯定的這樣說!
在氣候變遷與淨零浪潮之下,農業不僅是糧食供應的根本,更關乎世代共享世代延續的資源永續關鍵。農業部推行永續農業,透過深入探討永續農業的核心價值與聚焦永續農業的核心定義,解析如何實踐從「線性浪費」走向「循環加 值」的現在進行式,永續農業的循環奇蹟正在上演中。
莊老達司長受訪時表示,永續就是不能把資源在我們這一 代耗盡,而是要留給下一代、下下一代,讓他們仍有足夠的資源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同於傳統「線性經濟」一次性的消耗模式,永續講究資源的循環與再利用。放在農業領域,除了確保農業生產本身的資源循環,也要避免讓農業經營成為其他產業的負擔。例如農業廢棄物、化學物質,如果無法被妥善利用,將對環境與後代帶來壓力。
廢棄物變黃金的循環奇蹟:
影片/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農業部認為,農業應是一個「沒有廢棄物」的產業。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物品,實際上都是「農業剩餘資源」,只要妥善回收利用,再設計利用路徑,便能成為下一階段的原料與價值。舉例來說,菇類太空包中的木屑等介質過去一旦走菌失敗就被丟棄,如今經過滅菌再利用,就可成為新的培養介質;溫室用塑膠膜、廢棄漁網也能回收溶解製成手機殼、電腦殼以及花盆等,這些都是農業循環再利用的具體展現。
永續是全局工程;永續的範疇非常廣,不可能僅靠永續司來完成。莊老達指出,人力永續就是等農業的一大挑戰。農業需要勞動力,因此要同時推動鼓勵青農返鄉、導入機械化與必要的外籍勞力,同時強化校園端的人才培育。教育體系也要培養年輕世代對農業的認識與興趣。在農業操作上,則需透過有機、友善耕作、草生栽培、免耕等方式, 降低對土地的擾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基礎建設如農路、水利與灌溉系統,更是支持永續農業的重要根基。宏觀來看,農業部的整體政策方向,本身就是一 個大範疇的「農業永續」藍圖。
莊老達說,農業部近年推動的淨零四大主軸之一就是「全循環、零廢棄」。最初選擇從休閒 農場著手,是因為這些場域結合了生產、生活與生態,又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是最好的示範基地。他說,像是花蓮君達休閒 農場以香草精油聞名,過去萃取後的香草渣被視為廢棄物,如今粉碎後可成為雞的飼料,而雞糞又可回到田間成為肥料,這樣 一個閉鎖式的循環,實踐了農業零廢棄物的具體成效,在農場,除了用香草來製成精油產品外, 雞、雞蛋與滴雞精都深受消費者喜愛,並獲得碳標籤認證,創造了多元化的經濟效益。
位於臺南的仙湖休閒農場也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個案;仙湖以龍眼為主作物,過去修枝後的枝條無處可去,如今經粉碎製成顆粒,既可成為烘烤龍眼乾的燃料,也能提供遊客烤肉使用。不僅解決廢棄問題,更保留龍眼木材獨特香氣,提升產品價值。這兩個成功的個案共同精神在於把「線性浪費」轉化為「循環利用」。雖然過程曠日費時,更需要技術團隊的齊心合作,但是整合成功的農場,為農業場域帶來了一個嶄新價值。
提到休閒農場,莊老達眼睛為之一亮地表示,休閒農場最初設計就是要把一級生產與二級加工結合,再透過旅遊與教育形成三級加值。它不只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更是食農教育的最佳場域。讓消費者在體驗中理解零廢棄與碳管理,將永續落實在日常消費選擇,消費者在休閒農場的體驗中不僅是休閒娛樂,更能「寓教於樂」,親身理解零廢棄與永續的價值。 例如來說,民眾在仙湖農場品嘗龍眼乾時,就能學到木材循環利用的知識;在君達使用精油產品時,就能感受資源再利用如何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談到永續農業,莊老達語重心長地表示,未來永續的路,必須靠公私協力與生活轉型,政府無法單打獨鬥,企業也需投入資源,共同在農業場域推動ESG, 實際體驗並理解氣候與環境議 題的重要性。未來在農業的通路行銷上,希望都陸續導入碳足 跡標示,讓每一次購物都能成為愛護地球的一大步。所以,預計 2025年底起,在連鎖通路上將陸續出現標示碳足跡的生鮮農產品,這樣的提醒,可以讓消費者在日常購物中,自然而然為永續盡一份力。這些選擇不僅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更決定下一代能否在這塊土地上繼續生存與發展。
(圖.文/中央社特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