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衛福政策中心舉辦 自殺防治臨床實務研討會 籲建構心理健康平台

發稿時間:2025/09/24 18:04
最新更新:2025/09/24 18:26
字級:

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9月24日舉辦自殺防治的臨床實務與政策對話研討會,本次研討會以「接住每一道警訊:自殺防治的臨床實務與政策對話」為題目,聚焦於自殺防治的整體發展與制度應對,從當前政府行動、趨勢數據到精神科臨床與心理諮商實務,全面剖析當前台灣自殺防治的挑戰並藉此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左起)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李崇僖副主任、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呂淑貞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李伯璋主任、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陳柏熹司長、北醫附醫酒藥癮暨自殺防治中心洪珊主任以及北醫附醫精神科黃意霖資深臨床心理師等人一同合影
(左起)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李崇僖副主任、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呂淑貞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李伯璋主任、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陳柏熹司長、北醫附醫酒藥癮暨自殺防治中心洪珊主任以及北醫附醫精神科黃意霖資深臨床心理師等人一同合影

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教授表示,自殺防治是當前社會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不僅關乎公共衛生,更深刻影響社區的安全與人民的心理健康。本次研討會齊聚醫療、心理、民間以及政府等領域專家,共同就自殺防治進行深入交流。期待透過討論,凝聚跨領域的智慧與力量,攜手提出更有效的自殺防治策略。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呂淑貞理事長表示,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最新統計,自110年起自殺人數逐年上升,113年全台已有4,062人因自殺身亡,其中15至24歲增加5.4%、25至44歲增加9.2%、45至64歲增加4.5%,顯示年輕族群與中壯年風險持續攀升。自殺防治需要公私協力,「113年自殺防治認知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多數民眾認同自殺防治的重要性,但對資源熟悉度如1925專線與求助意願仍不足,呼籲社會應共同扮演「守門人」角色,透過跨部門合作,為陷入困境的民眾注入希望。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陳柏熹司長指出,青壯世代心理韌性與自殺防治是當前政府心理健康政策的核心焦點之一。政府正加速推動多元支持方案,從危機即時支持、整合式青年服務到體系化早期介入,全面提升國民心理健康。政府正積極推動社區心理健康中心擴點,目前有61處,將於2025年達71所、2028年達100所,以提升資源可近性。同時針對精神疾病與重度障礙青少年,也推展外展服務與跨機構合作,結合醫療、社會及教育資源,建立完整的支持網絡。陳司長強調,心理健康是全民共同的責任,期盼透過跨部門合作與社區參與,強化預防網絡與支持體系,全面提升青壯世代與高風險族群的心理健康韌性。

北醫附醫酒藥癮暨自殺防治中心洪珊主任表示,自殺再次進入國人十大死因,凸顯自殺問題的嚴重性。洪主任表示,自殺並非單一行為,而是從意念、計畫、企圖到結果的一連串過程。洪主任以醫院自殺防治政策為例表示,自殺防治需分層推進,從全面性的健康教育、媒體宣導與求助專線,到針對住院病人的心理篩檢與精神科轉介,再到急診處置與高風險個案的後續追蹤,皆需建構完整流程。應透過「CARE口訣」——冷靜關懷、接納理解、尊重轉介、鼓勵增能,為自殺高風險族群提供支持。自殺可以被預防;每個人都可以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只要全民攜手、跨界合作,就能及早辨識、及時介入,進而有效降低自殺風險,守護更多寶貴生命。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伯璋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伯璋主任

北醫附醫精神科黃意霖資深臨床心理師表示,自殺防治不只是阻止死亡,而是幫助個案重塑生命意義與價值。心理師站在第一線,在自殺預防與危機介入中扮演關鍵角色。心理師的任務是建立治療聯盟,並透過陪伴與共情,幫助個案澄清問題、設立階段性目標,也期盼將心理師會談正式納入高風險個案的標準作業流程,建立常態化督導與職業照護機制,避免心理師產生次級創傷與倦怠;此外,擴充心理治療給付範圍與次數,建置心理健康服務平台,導入「Zero Suicide」系統性防治模式,並增加校園、職場及社區機構心理師的專職編制。

李伯璋主任說,現行自殺通報制度仍有不足,應強化通報流程,擴大關懷訪視涵蓋率,避免高風險族群被遺漏,另外,強化急診後與出院後的持續性照護,特別針對自殺風險最高的30天黃金期,避免個案落入系統斷層而重複企圖自殺。還有,建構自殺防治支持體系,如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推動媒體負責報導、設置安全環境與限制高致命手段。同時改善求助管道,如提升民眾1925求助專線服務知名度、建立數位心理平台等,以降低求助門檻。

更希望能夠建立醫療、社福、教育與警政部門的跨領域協作平台,整合風險評估工具(如 SADPERSONS、SPS)、CARE 陪伴口訣及臨床資源,形成完整的預防、辨識、轉介與追蹤鏈結,提升整體防治效能,以及積極推動心理師制度改革,擴充健保心理治療給付範圍,增加心理師人力與專業訓練,建立心理健康平台,導入「Zero Suicide」模式,並強化職業照護與督導制度,避免心理師因高壓環境導致專業耗竭。

(文 圖/台北醫學大學衛生政策福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