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下的聚落》:從鹽化廢田到國際藝術村 雲林成龍濕地的逆境轉生

發稿時間:2025/05/25 17:20
最新更新:2025/05/25 20:29
字級:

沿著台17線南行,來到雲林口湖的成龍社區,很難想像,這片風平浪靜的濕地,20年前曾是一塊塊肥沃稻田。在地層下陷、颱風與海水倒灌的重創下,這裡一夕之間失去了農業生產力,變成「種什麼都死」的土地傷痕。然而,從災難的廢墟中,社區與藝術攜手開展出一場靜水流深的再生革命。

《海平面下的聚落》:從鹽化廢田到國際藝術村 雲林成龍濕地的逆境轉生

《海平面下的聚落》:從鹽化廢田到國際藝術村 雲林成龍濕地的逆境轉生

濕地的形成:一場慢慢上升的「海」

根據《報導者》〈成龍濕地:一座位於海平面下的農村〉報導,1999年起,口湖地區因長年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平均下陷達2公尺,2008年卡玫基颱風過後,鹽水長期滯留,讓成龍村原本的農地逐漸轉為濕地。面對產業消失與人口流失,居民一度陷入集體焦慮。

然而,在觀樹教育基金會與雲林縣政府的串連下,成龍社區開始思考:「這片土地雖無法耕種,但是否仍可孕育新的生命?」從這個問題開始,一場以「環境藝術」為核心的社區轉型悄然展開。

藝術入村:讓土地重新說話

2025年,「成龍濕地流動藝術饗宴」邁入第十年,由雲林縣府主辦、觀樹教育基金會與成龍社區共同策劃,邀請優人神鼓演出經典之作《聽海之心》,以及蔦松藝術高中的《燈影踏歌行》,舞台設於濕地中央,讓觀眾與自然一同沉浸於聲音、肢體與風景交織的藝術感官饗宴。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黃誌群表示:「這是一場大自然與藝術的對話,演出在濕地中進行,舞者的每一步,彷彿都是回應土地的傷痕。」

而不只是表演。今年的活動也包含由 Candy Bird 創作的壁畫《海平面下的聚落》,圖像中描繪漂浮的房舍與水中記憶,象徵失落與掙扎,也道出居民與環境共處的深層情感。

社區行動:從無聲濕地到永續村落

不靠資本、不蓋觀光飯店,成龍社區以駐村藝術、社區參與與環保材料創作,展開「藝術行動」。2025年「土地親像花」計畫中,4位國內外藝術家進行為期三週的駐地創作,作品如《地彩之環》、《花仍在》,取材成龍社區的歷史與日常,結合漂流木、回收網具、廢棄農具等素材,讓土地的過去與未來對話。

雲林縣長張麗善指出,縣府將持續支持濕地永續轉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指引,讓藝術創生不只是文化工程,而是連結地方經濟、環境教育與國際能見度的重要平台。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補充:「藝術讓成龍不再只是過去的災區,而是未來的希望。」

不只是表演:是一場土地的療癒

5月24日在黃昏帶著微風的濕地時刻,觀眾席上的民眾靜靜地聽著優人神鼓的鼓聲在水氣中迴盪,像是土地的心跳聲,也像是人與自然最深沉的對話。

成龍濕地的故事,不是美好童話,而是一場關於逆境、行動與共同創造的實驗。而這場實驗,正在持續書寫。

雲林縣府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藝術與環境結合的社區行動,深化在地參與,並透過藝術教育、國際交流與永續政策接軌,讓成龍濕地不僅是藝術的舞台,更是生態與人文共生的典範場域。

《海平面下的聚落》:從鹽化廢田到國際藝術村 雲林成龍濕地的逆境轉生

《海平面下的聚落》:從鹽化廢田到國際藝術村 雲林成龍濕地的逆境轉生

(文、圖/雲林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