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辦憂鬱症與老人照護研討會 探討病症與老年心理健康照護

發稿時間:2024/06/04 12:35
最新更新:06/05/2024 18:02:08
字級: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於日前舉辦「憂鬱症與老人照護:政策、醫護、心理與社會支持之整合」研討會,聚焦老年精神健康照護議題。此次研討會涵蓋醫療及公共衛生領域,邀請多位學者專家,包括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特聘教授周桂如、臺北醫學大學精神學科教授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蔡尚穎、臺北醫學大學國際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博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楊政璋,以及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李龍騰等。

臺北醫學大學舉辦「憂鬱症與老人照護:政策、醫護、心理與社會支持之整合」研討會,齊聚探討憂鬱症與老年心理健康照護
臺北醫學大學舉辦「憂鬱症與老人照護:政策、醫護、心理與社會支持之整合」研討會,齊聚探討憂鬱症與老年心理健康照護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在致歡迎詞時指出,社會對憂鬱症仍存有偏見,許多輕度患者誤以為只是心情低落而忽視就醫。他強調,生理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有些人因慢性病或重症導致憂鬱,也有因憂鬱症引發其他身心不適的情況。若親友出現情緒或行為異常,如頻繁嘆氣、對事物失去興趣、長期足不出戶等,應提高警覺並協助就醫並建議以陪伴和傾聽的方式應對。李主任還提到了他大學時期擔任救國團張老師專線志工的經歷,藉由相關經歷,他體會到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及專業價值。他呼籲社會關注並支持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因心理治療與照護對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鑑於近年來高齡者憂鬱症就醫人數增加,自殺率持續居高不下,對於高齡健康政策制定了「高齡者心理健康三級預防措施」。就三個面向來說:首先,「全面性策略」方面,政府建置「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宣導心理健康、辦理展覽教育活動等。在「選擇性策略」方面,推動憂鬱症篩檢及高風險族群轉介。及「指標性策略」方面,針對患者及照顧者提供並加強專業心理衛生服務,以及建立在地共生社區,為高齡者營造友善的社區支持環境。未來將持續透過大規模調查研究、跨領域合作、科技應用等方式,因應高齡心理健康需求。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特聘教授周桂如提到,隨著人口快速老化,未來,老年人口對於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將呈現出指數級的成長,而高盛行率的老年精神疾病也會為現有的長期照護體系帶來重大的影響與挑戰。周教授指出,現今的長照體系因爲過於仰賴傳統的醫療模式,導致體系缺乏對老年精神健康議題的充分重視與因應措施,從而無法為老年人提供整合性且持續性的照護。有鑑於此,將精神衛生服務融入長期照護體系乃勢在必行。該做法不僅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更能夠減輕家庭與社會的照護負擔。同時,她也強調,政策改革刻不容緩,應建立以老年患者為中心的綜合照護模式,如:加大對精神健康服務的資源投入與培育專業長照人力,並強化社區基礎建設等。儘管將精神衛生元素與長期照護體系融合已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與政策發展方向,然而,在整合老年精神衛生與長期照護服務方面,仍需政府、醫療機構與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方能全面因應高齡化對長期照護所帶來的挑戰。

臺北醫學大學精神學科教授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蔡尚穎強調,應正確鑑別早期失智與憂鬱,避免過度診斷所引發的醫學倫理問題和標籤效應。他建議,對於老年人的憂鬱情緒,應優先移除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如身體疼痛、孤單等,並強化社會網絡和休閒興趣等保護因子。當出現憂鬱症狀時,應及早告知親友和醫生,以便及時介入。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李龍騰指出,隨著社會高齡化,老年憂鬱症已成為重大醫療及公共衛生挑戰。除了重大憂鬱症,持續性、週期性及伴有精神病症狀的憂鬱症也需特別重視。衛福部近年來推動多項防治措施,包括宣導教育、設置求助專線、篩檢及轉介治療,並補助各縣市設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專業諮詢。同時也提到,全球基於大量社區篩檢及繁忙臨床篩檢的實用性,催生出多種簡易量表,其中一種如:GDS-15。利用GDS-15量表工具,可有助於及早發現高風險人群並提供適當治療,減少憂鬱症嚴重性及自殺風險。民眾若發現老年親友有相關症狀,應主動關心並協助就醫。全社會需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預防憂鬱症並保障高齡者的心理健康。

(文、圖/臺北醫學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