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麗華促成原民會攜手農信保合作 原保地貸款9月上路
原住民保留地因法令限制及風險評估等問題,長期無法納入銀行貸款體系,導致族人在自有土地上發展經濟或改善居住條件時,面臨「有土地、卻求貸無門」的困境。立法委員伍麗華表示,她自2020年提出「推動原保地貸款、消除金融歧視」為核心政見,多年來積極奔走推動,原本期待原保地貸款能在2025年初上路,但因行政部門簽約延宕,導致實施時程一再拖延,許多族人頻頻詢問「到底何時能夠正式啟動?」如今行政資源已全面整合,原保地貸款有望於2025年9月正式上路,解決族人長期的貸款難題。
立委伍麗華指出,過去由於《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37條限制原保地僅能移轉予原住民,導致在拍賣市場流通困難、銀行無法評估擔保價值,形成「商品化困難」的結構問題,讓族人長期被排除於主流金融體系之外。「如今行政機關已備齊配套,原保地貸款是還給族人應有的經濟發展權益。」她強調,目前已有土地銀行、合作金庫與全國農業金庫三家公股銀行響應政策,應即刻啟動貸款機制,實現居住正義與經濟平權。
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杜張梅莊表示,原民會將與農業信用保證基金及3家銀行簽訂行政契約,預計今年9月底上路,原保地貸款可以提供經濟產業用途(如農業設施、部落觀光、產業基地等)或是住宅用途(如自建、自購或修繕)。其中住宅類貸款最長可貸30年,經濟產業類則可達15年,最高可貸金額為1,000萬元。
為打破長年原保地常不被金融機構接納為擔保品,此次原民會提供兩大關鍵配套:第一,高達95%的信用保證;第二,提供利息補貼,降低族人貸款負擔。這兩項機制成功說服公股銀行及信用保證機構參與,使政策得以正式啟動。
農業信用保證基金董事長賴坤成指出,過去族人因無法取得銀行貸款,只能轉向民間高利借貸,導致經濟壓力更加沉重。他呼籲正視此一結構性不公:「土地有其使用與交換價值,但原住民族群卻要付出市場上最高的資金成本,這是必須突破的不合理現象。」
來義鄉族人鍾強龍說,他自己於111年起在自有建地興建房屋,並已取得土地權狀、房屋權狀與使用執照,卻在詢問多家銀行後遭到婉拒,僅因土地為原住民保留地,無法作為擔保品。「目前房子蓋到一半擱置,家人也無法入住,這個政策如果能上路,真的可以幫助原民朋友完成一個『有家可住』的基本夢想。以此案為例,原先一毛都貸不到,原保地貸款政策上路後,原民會副主委杜張回應道,三百萬絕對有機會核貸,甚至可望更高,會依土地狀況、建案行情及申請人條件彈性評估,給予合理支持。
南庄泰雅族人、返鄉務農的謝建宇則表示,他帶著對土地的信念回到部落,希望透過擴建草莓溫室、發展農業與文化導覽,打造屬於族人的觀光基地,但卻被金融體制拒於門外,他說,不是他做不到,而是社會可以給族人一個公平的起點、一個基本的權利,這是很多原民朋友的盼望
伍麗華說,原保地貸款能夠突破多年困境、即將上路,是多個行政機關通力合作的成果。在此特別感謝原民會與農業信用保證基金,願意提供高達九成五的信用保證,並補貼銀行利息,為整體制度建立關鍵支撐;財政部將原保地貸款納入公股行庫董事長與總經理評鑑指標,金管會也在ESG永續金融評鑑項目中納入原保地貸款,提升銀行參與誘因;同時也感謝內政部地政司與中華民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建立原住民保留地估價指引,補足制度缺口。
此次政策不僅為族人經濟發展創造可能,更象徵原住民族長期被忽視的金融權益,終於獲得制度性的回應。伍麗華強調,每一個部會的承擔,都是族人邁向金融平權的重要一步。所有準備都已就緒,請行政體系與銀行系統即刻上路,不要再讓族人等待。
(文、圖/原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