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科工館藏水覓趣 水下文化資產互動展登場

發稿時間:2021/02/05 18:58
最新更新:02/05/2021 19:19:17
字級:

為讓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廣真正向下扎根,由文化部指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辦的「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首度將水下考古主題展覽移至南台灣辦理,首站2月5日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登場。

高雄科工館  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登場
高雄科工館 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登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吳副局長華宗表示,很高興能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共同策畫與執行本次展覽。台灣周邊海域蘊含著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見證了人類過去的文化與歷史。文資局自2006年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台灣附近海域普查計畫,迄今發現具有文化及歷史價值之具體目標物有20筆,其中6處沉船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列冊及管理。

水下考古場域對一般民眾而言不易接觸,總是既神祕又陌生,透過文資局與科工館跨部會合作,運用科技展示手法,以沉浸式劇場將湮沒在海底的文化遺跡呈現眼前,並結合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體驗遊戲等先進的多媒體科技,呈現台灣沉船文史及近年來的水下考古工作成果,寓教於樂,引導各年齡層的民眾體會水下考古及出水文物保存科學知識與價值,向下紮根,落實水下文化資產公眾教育。

高雄科工館藏水覓趣 水下文化資產互動展登場

科工館表示,本展以情境營造方式,將水下考古工作場景搬進展場,透過水下文化資產 360 度環 景攝影紀錄片、VR 虛擬實境、AR 擴增實境體驗遊戲等先進的多媒體科技,將台 灣沈船文史以及近幾年來的水下考古工作成果,呈現在國人眼前,讓更多民眾認 識與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與價值,進而建立保存共識,共同守護臺灣獨特 的海洋歷史與文化。

本次展覽名稱為「藏水覓趣」,取自台語「藏水沫」(意即「潛水」)的諧音,是 指展覽以多媒體科技打造水下沉船情境,營造讓觀眾猶如潛入水下世界的感受, 透過展示方式,讓觀眾親身體驗水下文化資產的趣味性與可親性,同時也在寓教 於樂中,再次提示了水下文化資產的核心理念。

本展展區分為「海底時空膠囊」、「 探索海洋台灣」、「 重返水下遺址」、「 科技水下 考古」、「揭開沉沒的真相」、「永續與推廣」等六個主題。

展場引導觀眾進入水下世界,民眾可以撐著一把水母雨傘,跟隨著水下考古員的浮空動畫,深入海底寶庫,開始 認識臺灣六處列冊沉船:「將軍一號」、廣丙艦、蘇布倫號(S.S. Sobraon)、「綠島一 號」、博卡喇汽輪(S.S. Bokhara),以及冰河時期的臺灣陸橋動物群、從河道中發掘 的淇武蘭遺址等,體會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的豐富及多元性。

高雄科工館藏水覓趣 水下文化資產互動展登場

後續走進 360 度環景劇場,重返「東沙 1 號」環礁沉船現場,觀覽全視角海底實景,更能戴上 VR 眼鏡,體驗探索沉船遺址的臨場感,另外,也可以走進沉船意象區,來一場水下文 化資產 Q&A 遊戲,還有出水遺物展示區、海測儀器、水下考古員裝備、水下考 古工具牆「開箱文」拍照區,以及等比例製作的臺東綠島豆丁海馬海底郵筒等等, 透過深入淺出展示方式,瞭解水下文化資產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聯性,並揭示其 價值與重要性,以喚起更多民眾,一起加入水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行列。

科工館說,展覽自 110 年 2 月 5 日開始,展期至 5 月 9 日,邀請民眾來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一起「藏水覓趣」。

(文/圖 高雄科工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