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啟動「3不」永續突圍 以本業應戰未來風險
距離203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只剩五年,根據最新數據,全球僅17%的指標有望如期達成,台灣也有15%目標進展落後。隨著氣候變遷壓力加劇,國際規範相繼上路,加上川普重返執政後立刻掀起全球貿易壁壘與關稅壓力,企業所面對的不確定性正快速升高。在這樣的局勢下,企業若能將永續從應對義務轉為經營主軸,反而可能在動盪中找到轉型機會。
在2025《天下雜誌》SDGs國際論壇上,英飛凌、玉山銀行與誠佳科紡三家企業,分別從能源效率、食物系統與資源再生三大面向出發,展現如何以本業實踐「不等待、不獨行、不浪費」的永續策略,試圖在全球風險中建立企業自身的應變韌性與發展動能。
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產業革新,也讓耗能問題浮上檯面。英飛凌台灣董事總經理陳志豪指出,自2012年起,AI訓練所需算力每3.4個月就會倍增,推估到2030年,AI資料中心將占全球總用電量的7%。這樣的成長速度已超出現有能源基礎設施與永續目標的承載能力,也讓企業在追求技術突破時,必須同步考慮能源效率與碳排管理。英飛凌選擇「不等待」,提前投入碳化矽與氮化鎵功率半導體的研發與應用,協助電動車、伺服器與風電設備等大量耗能場域提升能源轉換效率,從源頭落實潔淨能源與產業創新,也讓先進半導體技術成為實現SDG 7與SDG 9的重要工具。
在食農系統的轉型上,玉山銀行推動的「Farm to Table創新金融模式」正逐步擴展出一套可複製的永續食材價值鏈。透過融資、驗證、推廣三大支柱,玉山與政府、農業顧問、生產者與商家組成永續金三角,串連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在上游端,銀行協助農民取得友善耕作的融資資源,並結合農糧署與第三方單位協助導入環境友善技術與驗證機制;在下游端,透過永續餐飲專案支持使用綠色食材的商家,並結合市集與通路推廣,提高消費者選購意願。
來自傳統製造業的誠佳科紡,則展現資源再生的潛力。他們將每年逾16萬噸的廢棄蚵殼轉化為奈米級生物陶瓷粉,應用於紡織、3C產品、玩具與建材等多元領域。誠佳串聯南部設計系所與在地工廠,開發15項100%台灣製造的循環產品,未來具備量產與出口潛力,讓海洋廢料從環境問題轉化為商業機會,也為實踐SDG 12與地方創生目標提供可行解方。
從能源到農業、從科技到傳產,這些案例反映出企業回應永續已不再只是CSR操作,而是一種針對全球變局的主動部署。尤其在供應鏈震盪、碳規則上路的當下,誰能將永續內建為商業行動的一部分,誰就更可能在變動的世界中保持穩定與前進。
(文、圖/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