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全球數量首破7千隻 臺灣仍為最大度冬地 林業保育署推動友善棲地 守護候鳥過冬
在全球同步關注下,2025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正式出爐,全球總數突破歷史新高,達7,081隻,首次站上七千大關。其中,臺灣再度以 4,169隻穩居全球最大的黑面琵鷺度冬棲地,占全球比例近六成,顯示這片土地依然是候鳥們最信賴的避風港。
雖然整體數量微幅增長,但近年族群成長趨勢趨緩,棲地壓力仍不容忽視。為此,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持續攜手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以溫柔而堅定的行動,守護這群遠道而來的嬌客,讓臺灣不只是候鳥中繼站,更是牠們的第二個家。
臺灣是牠們的家:黑面琵鷺在此安心過冬
2025年1月18至19日,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統籌,號召全臺超過百位調查員進行同步普查。結果顯示,黑面琵鷺在臺灣主要集中於西南沿海地區,其中以臺南市最多達2,439隻,其次為嘉義縣、高雄市及濁水溪口等地。
儘管總數增幅不大,但如彰化縣、澎湖縣等過往較少紀錄地區也開始穩定出現黑面琵鷺,顯示牠們在臺灣的度冬棲地正逐步擴展,這是黑面琵鷺與人類友善共存的最佳見證。
生態薪水 × 魚塭變棲地:打造候鳥的綠色餐桌
面對棲地逐漸飽和的挑戰,林業保育署自110年起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將漁民收成後的魚塭,轉化為鳥類的友善覓食空間。
只要於每年10月至隔年4月間維持魚塭20公分以下淺水區,即可成為候鳥覓食天堂,每公頃每年最高可獲得1萬元補助。
113年度僅臺南市就有181公頃友善魚塭,漁民們用土地支持自然,也為自己的生計創造永續契機,真正落實人與自然的雙贏。
林業保育署呼籲:讓溫暖的土地,成為候鳥的避風港
林業保育署表示,雖然今年普查結果略有回升,但黑面琵鷺依舊面臨棲地減少、氣候變遷與疾病等風險。希望更多漁民能一同響應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用行動支持保育,讓這片土地永遠歡迎黑面琵鷺回家。
不論是一隻、一群、還是七千隻,每一隻黑面琵鷺的歸來,都是人與自然間最動人的回應。
2025黑面琵鷺全球普查重點數據: 全球總數:7,081隻(歷史新高) 臺灣總數:4,169隻,占全球58.9% 前五大度冬地區:臺灣、中國、日本、香港/深圳、越南 臺灣地區前三名:臺南市2,439隻、嘉義縣701隻、高雄市408隻
(文、圖/林業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