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極端氣候供電挑戰 電力界產學研聚電網韌性推動
為因應極端氣候對電網的衝擊,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5日攜手電氣工業同業公會及台電公司,共同舉辦「因應氣候變遷下架空與地下電網韌性之推動與挑戰」研討會,邀請工研院、台電、成功大學、中央大學等產學研專家,共同探討因應氣候變遷下,攜手促進台灣電網系統邁向安全、穩定與永續發展。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表示,近年來颱風等極端天災頻繁發生,對台灣能源基礎設施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從多起停電事故中可以發現,問題往往並非電力不足,而是電網在面臨災害或人為衝擊時脆弱所致。因此,「強化電網韌性」已成能源發展中最迫切課題。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劉志文指出,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繁,全球電力系統皆遭重創。從英國雷擊導致百萬戶停電、葡萄牙與西班牙大停電,再到美國佛州颶風等皆凸顯電網面臨的嚴峻挑戰。為提升電網韌性,各國積極推動電網強化計畫,如美國Duke Energy進行線路地下化與電網自我修復工程;PG&E結合AI氣候監測與微電網建設防範野火。
劉志文指出,我國台電於2022年啟動十年電網強化計畫,以「分散、強固、防衛」三大方向確保供電穩定及再生能源發展。面對丹娜絲颱風造成大規模電桿倒斷,政府編列預算針對台17、台19、台9、台11等海岸線省道,以及其他迎風面進行地下化工程,同時規劃於災區辦理防災微電網及移動式電源、儲能等微電網建置,朝向分散化、智慧化、韌性化電網邁進。
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正一於會中指出,地下化與架空線路各有優缺點。架空線建置成本低、故障偵測容易,但易受外力影響安全性較低;地下化雖具有提升供電容量、減少外物觸碰、強化防災韌性等優點,但其建置成本為架空線路的8至12倍,且搶修難度高、復電時間比架空線長。此外,地下電纜易因電容特性導致饋線電壓上升,可見地下化並非萬全之策。 陳正一表示,受地理位置及氣候影響,台灣易受颱風及豪雨侵襲,故政府持續規劃防災韌性電纜地下化,目前台灣電網地下化比例已近5成,遠高於鄰近的日本(6%)與南韓(20.5%),而電網韌性不僅取決於線路形式,未來亦可透過建構微電網與虛擬電廠等技術進一步提升系統穩定性,分散風險。
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也在會中分享實務經驗,他表示,架空線路雖易受強風、樹枝、鳥獸碰觸線路等影響,但容易發現線路弱點,可以提前汰換問題設備。以近期樺加沙颱風花蓮光復受洪水侵襲為例,因該地區供電方式仍以架空線路供電為主,才能在重大天災下快速恢復民生用電。
他強調,並非所有地區都適合地下化,須因地制宜,如易淹水、土質鬆軟地區地下化風險相對高,台電採取加裝支線桿及對地支線、穿插強化電桿等方式加固維護,提升供電穩定,並持續針對易受天然災害侵襲的線路區段,逐年滾動檢討辦理強化配電線路防災韌性工程。(台電廣告)
(文、圖/台灣電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