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茶 26 號 搭配速萃新技術 搶攻國際市場

發稿時間:2024/06/28 21:50
最新更新:2024/06/28 21:54
字級: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表示,近年來隨著茶產業結構的改變及年輕消費族群茶飲型態的轉變,促使國內瓶裝、罐裝即飲及手搖飲市場蓬勃發展,商用茶原料需求隨之與日俱增。茶改場說明,為供應飲料市場原物料的強烈需求,特別選育出適製次世代茶飲之新品種「臺茶 26 號」。

臺茶 26 號 搭配速萃新技術 搶攻國際市場
臺茶 26 號 搭配速萃新技術 搶攻國際市場

該品種具有生長勢強、產量高、茶芽直立適合機械採收及茶湯滋味濃稠且富餘韻感等特性,是臺灣正式推出的第一個商用茶新品種。茶改場強調藉由「臺茶 26 號」的推出,不僅滿足目前飲料市場茶葉原料的需求,並為臺灣茶產業之發展注入新活力。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指出,以往茶樹新品種選育皆是強調高香型或具特殊風味的品質特性,但近年來為因應氣候變遷及缺工等因素,在品種選育時特別重視茶樹應具抗逆境、適合省工機械採收且豐產質優的特性。本次命名之商用茶新品種以此為目標,自 97 年起由一系列育種試驗程序的品系圃中,最終選出適合製造綠茶與紅茶的 5313 品系,並於 113 年 6 月 11日正式通過審查命名為「臺茶 26 號」。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介紹第一個商用茶品種臺茶26號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介紹第一個商用茶品種臺茶26號

新品種農藝特性如下:1. 茶樹生長勢強、產量高:臺茶 26 號植株生長旺盛且樹冠幅大,不僅採摘面積廣,單位面積茶芽密度為青心柑仔 2 倍多。根據民國 112 年夏、秋及冬季機械採收茶菁產量推估,單季平均產量每公頃約 3.3 公噸,比一般綠茶品種青心柑仔相高出 2 倍。

2. 茶菁不易纖維化,適製性廣:茶樹生長期間茶菁的鮮嫩度持久,採摘期長,相對可製造品質優異的商用綠茶及紅茶。

3. 茶芽直立,適合機械採收:若以乘坐式採茶機(換袋式,2 人/組)採收,每天可達 1~1.5 公頃作業效率;而雙人式採茶機(3 人/組)作業效率約為0.5 公頃/天;相較於一般人工手採,每公頃則需高達約 90 人次的採工。新品種具茶芽直立的特性,非常適合機械採收,除了解決採茶缺工問題,同時降低茶葉生產成本。

「臺茶 26 號」在農藝性狀上已具有顯著優勢且適製性廣,可滿足不同消費市場的需求,倘再搭配該場研發之「商用速萃製程」新技術,製造出的商用速萃綠茶或紅茶,其沖泡萃取後,茶湯不論熱飲或冷飲,滋味上均呈現濃稠度高且富有餘韻感的特色,整體風味表現優於目前栽種的綠茶品種。

茶改場表示,將於 7 月 15 日至 7 月 26 日於茶改場官網與臉書專頁啟動民眾參與新品種商品名命名活動,誠摯邀請民眾踴躍提供創意名稱。該場將從眾多名單中擇優選出 10 個候選商品名,獲選者可獲得試驗用袋茶乙盒和臺灣特色茶風味輪 2.0 版杯墊的精美小禮物一份。茶改場另將於 10個候選名單中,選出 3 個最佳候選商品名稱,並於 113 年 8 月 3 日場慶活動中現場進行新品種試飲,讓民眾親身體驗其獨特風味特色,並進行最終的商品名命名票選。

茶改場強調,後續將著手申請臺茶 26 號植物品種權及技轉作業以進行新品種之種苗繁殖,並期望透過與茶飲或茶商業者在平地及緩坡契作種植,以供應國內外飲料業者原料需求,以三品策略(品種、品質、品牌)商用模式搶攻國際市場,為臺灣茶產業發展開創新局。

(文、圖/茶改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