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間質瘤不易發現 醫師籲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測

發稿時間:2022/06/17 17:45
最新更新:2022/06/18 23:09
字級:

社團法人分子醫學會理事長葉俊男醫師表示,台灣每年新增約400例胃腸道間質瘤,胃腸道間質瘤是發生在胃腸道粘膜下的惡性腫瘤,並不屬於胃癌或腸癌等「腺細胞癌」,常發生在50~60歲中老年族群。若能提早確認是PDGFRA(D842V基因變異)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便能在第一時間透過「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給予有效治療。

葉俊男醫師(左)與顏厥全醫師(右)共同出席「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通過健保給付記者會。
葉俊男醫師(左)與顏厥全醫師(右)共同出席「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通過健保給付記者會。

 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臨床研究所顏厥全醫師表示,胃腸道間質瘤為PDGFRA D842V基因變異所導致,目前國內PDGFRA D842V基因突變的GIST患者每年人數約12例,但因過去基因檢測率低,推估仍有不少潛在患者尚未被發現。現今「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已正式通過健保給付,適用於PDGFRA D842V基因變異型的GIST患者,能替患者及家庭省下龐大藥費,提高就醫治療意願,相信可以嘉惠更多患者。 顏厥全醫師提醒,民眾若有腹脹、出血等消化道相關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即便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現今醫療也能給予良好的治療,透過基因檢測加上精準治療,讓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也能擁有健康「胃」來。 文、圖/社團法人分子醫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