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文獻館<為有源頭活水來>新書發表 再現古蹟新生命的推手

發稿時間:2021/11/20 21:27
最新更新:11/21/2021 09:46:31
字級:

臺北市近40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古蹟修復及再利用成果,臺北市立文獻館透過口述歷史方法,訪談12位相關領域專家職人,集結成《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專書,並於11/20舉辦專書發表會,盼保存專業者口述史料,深刻記錄為老建築注入活水的心血歷程。

新書發表會全體貴賓合影,右起:施慧美教授、余美霞教授、精點傳播甘明玲導演、林會承教授、黃春生主任牧師、楊仁江建築師、文獻館詹素貞館長、中研院臺史所許雪姬所長、莊武男司阜、徐明河司阜、陳朝洋司阜、李乾朗教授、韓興興建築師、陳德星堂陳裕乾總幹事
新書發表會全體貴賓合影,右起:施慧美教授、余美霞教授、精點傳播甘明玲導演、林會承教授、黃春生主任牧師、楊仁江建築師、文獻館詹素貞館長、中研院臺史所許雪姬所長、莊武男司阜、徐明河司阜、陳朝洋司阜、李乾朗教授、韓興興建築師、陳德星堂陳裕乾總幹事

臺北市立文獻館詹素貞館長表示,本書書名「為有源頭活水來」表達了文獻館的初衷,在存文徵獻、辦理口述歷史過程中,蒙專家學者提醒,以古蹟修復與再利用等各領域的專家、匠師為對象,邀請包括臺大建築與城鄉所教授夏鑄九、慶仁營造林瑞雄先生專家等人進行訪談,集結成書,並邀請許雪姬所長為序,薛琴建築師、林會承教授及李乾朗教授導讀,可說是十分難得的機緣。

中研院臺史所許雪姬所長表示,因其本身長期做口述歷史,也曾與本書中多位專家學者合作,進行古蹟修復調查研究,故了解本書進行的難度,包括相關專業術語、邀集具專業的匠師及各領域專家等,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她也祝賀發表會圓滿成功。

發表會現場並邀請薛琴建築師、林會承教授及李乾朗教授,與書中古蹟修復及再利用各領域受訪者,進行三組精彩座談,分享心得,講述老建築如何再現風華、注入新生機,現場民眾無不專注聆聽,收穫滿滿。

臺北市立文獻館表示,古蹟修復是一門極為耗費人力及物力的事業,鑑於「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以來,我國已累積40餘年古蹟修復相關專業經驗和公私部門合作模式,為保存臺北地區古蹟修復及再利用經營等專業工作者發展歷程,特別規劃透過口述歷史紀錄,出版專書,以典藏並推廣珍貴口述史料。

《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專書
《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市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營造匠師與再利用專業工作者口述歷史》專書

本書邀請訪談的對象,包括楊仁江建築師、夏鑄九教授等古蹟修復調查研究的專家;林瑞雄(慶仁營造負責人)、廖文蜜(瓦作匠師)、陳朝洋(大木匠師)、徐明河(剪黏匠師)、莊武男(彩繪匠師)等匠師及營造廠;以及文史專家莊永明、濟南教會黃春生牧師、張哲夫建築師,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舞者詹天甄、林智偉等古蹟再利用領域的專家。此外,更特別邀請薛琴建築師、李乾朗教授、林會承教授三位專家撰文導讀,以幫助讀者進入個案的專業實務經驗,深入體會文化保存、技藝傳承及文化資產永續經營的重要性。臺北市立文獻館表示,本書訪談的前輩專家,分別參與了古蹟活化不同階段的延續過程,並見證從清代、日本統治以至戰後的臺灣歷史,傳承了傳統工藝、建築技術的發展過程,而修復完成後的活化再利用,使古蹟重現文化的生命力,喚醒市民的歷史記憶,成為城市的新亮點。

(文、圖/臺北市立文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