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台灣匠人魂]當年環島的那一艘獨木舟:木船自造者張宗輝

發稿時間:2019/07/12 11:53
最新更新:07/30/2019 13:55:48
字級:

正在製作的獨木舟,以船首至船尾的柳安木為中心,夾雜著香杉、梧桐、黃檜、肖楠等不同顏色或材質的拼接木材,往兩側船舷延伸線條,呈現美麗的弧線。
正在製作的獨木舟,以船首至船尾的柳安木為中心,夾雜著香杉、梧桐、黃檜、肖楠等不同顏色或材質的拼接木材,往兩側船舷延伸線條,呈現美麗的弧線。

淡水河畔舢舨船特別的用色及彩繪,一直是淡水旅人必拍的景物,畫家、攝影家襯著觀音山與淡水夕陽,遙想重重帆影近在眼前。從前,大型航船可自淡水河口直達艋舺,但隨著淡水河淤積,河道變窄,水深愈淺,船身承襲中國彩繪魚眼風俗的舢舨應運而生。

47年次的張宗輝從小在淡水沙崙長大,那些靠海維生的漁民在渡船頭駕著舢舨討生活的身影,深植腦海。在立志修復舢舨傳承河岸文化之前,張宗輝是滑翔翼、飛行傘與輕航機圈的資深教練,曾駕駛輕航機飛越摩洛哥、撒哈拉沙漠,成功挑戰4000公里航程,「鳥人」威名不逕自走。膚色黝黑、身材結實的張宗輝回憶說:「那時原有機會代表台灣前往英國南部伯格諾裡吉斯(Bognor Regis)參加國際鳥人大賽,卻因家中長輩因素而放棄。」

2011年他與淡水河左岸的八里奇人藝術家李清榕、台北市獨木舟協會理事長李元治,三名勇士挑戰全台首次以手工製獨木舟沿岸環島,完成全程約1100公里的航程,進而化身為全台少數手作獨木舟達人。沒有木工基礎的他,憑藉著想做、想玩、想探索的堅持,在網路與書籍中尋找資料,購買設計圖自學摸索,雖有失敗,但沒有放棄,多年來,在他靈巧細膩雙手下完成的獨木舟、帆船及修復的舢舨約80艘。「當年環島的那一艘獨木舟,至今仍能繼續遨遊汪洋大海,實現乘風破浪的夢想與熱血。」張宗輝說。

拼接木材的美麗弧線淡水河畔,循著古老三合院旁梧桐樹與蘆葦夾雜的小徑探訪,路的盡頭豁然開朗,眼前是張宗輝的工作室。工作室裡堆滿機具與木材,製作獨木舟前,要將木材片成線板,再以機器開出溝槽彼此拼接起來。

「在模具拼接線板時,最需要耐心。尤其每艘獨木舟都有自己特殊的紋路,必須兼具美觀實用與造型。」完成工序後,再包覆玻璃纖維、塗刷防水樹脂,經過多次打磨與上漆,才大功告成。

每艘船依據水域特性、人員體重都有不同的考量,製作一艘獨木舟,大約需要花費一個半月至兩個月。正在製作的獨木舟,以船首至船尾的柳安木為中心,夾雜著香杉、梧桐、黃檜、肖楠等不同顏色或材質的拼接木材,往兩側船舷延伸線條,呈現美麗的弧線。

製作過程中就只有一台收音機、茶水陪伴著張宗輝,他偶爾揮一揮手,驅趕惱人的小黑蚊,雖然孤寂卻從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就像懷胎十月,親手接生自己的小孩一樣。」張宗輝有感而發地說。同時他也因親近海洋而結交同好推廣海域運動,開始教導淡水社區大學及來自受虐家庭的「向日葵女孩」,一步步自製獨木舟,划船環島以訓練勇氣,進而尋找人生新方向。

老舢舨船板上的眼睛張宗輝的工作室同時也是淡水社區大學學習修復舢舨船的基地,工作室外,一艘舢舨靜靜的等待張宗輝的巧手修復,恢復昔日的光彩。每當他看到有些已腐朽的傳統手工紅檜舢舨時,總是心疼文化消逝的殘酷,自掏腰包買下舢舨,重新賦予老舊舢舨新生命。事實上,張宗輝的舢舨修繕技術也是從零開始,早期台灣在戒嚴時期實施海禁,他透過管道找資料、自學摸索一路至今,試圖保留修復舢舨的傳統技藝。

船板繪有眼睛的淡水舢舨船多以藍色為主色,船首、船尾塗上紅色、綠色,以白色勾邊,船身彩繪完成後,在船板畫上眼睛。張宗輝不忘分享其中眉角:「貿易船的魚眼會畫成往前看,以求增加船隻速度;捕魚用的魚眼睛往下看,盼藉舢舨船的指引,讓漁獲豐收。」

如今不論手工修復、造船,對張宗輝而言都可說是游刃有餘,連印地安獨木舟都難不倒他。「台灣四面環海,政府應該落實開放海域政策,讓更多人願意學習如何造船,共創台灣的海洋文化。」他衷心期盼,未來會有更多人投入自製獨木舟,願意一起探索和尊重台灣美麗的海域生態環境,提升全民水域休閒運動的海洋意識。

(內容由中華文化總會提供,文.攝/黃旭昇)

新活水專欄連結:https://www.fountain.org.tw/r/project/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