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詠婷: 古蹟資源活化 創造多元發展的社區營造

發稿時間:2017/06/02 12:05
最新更新:06/02/2017 18:17:23
字級: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創系研究所開設社區營造課程,為了強化學生對於社區營造的印象與認識,授課教師邱詠婷教授,於課程中規劃了包括:信義公民會館、寶藏巖、剝皮寮等老建築新活化的實際成功案例導覽,讓修課學生,能將課堂理論與實務做一完整結合,有效達到社區營造課程的學習效果。

邱詠婷(左四)帶領學生參觀寶藏巖,落實課程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邱詠婷(左四)帶領學生參觀寶藏巖,落實課程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邱詠婷表示,社區營造這個議題,在台灣早已備受各界廣泛的討論,台北城有許多古建築,一般人的概念就是,老東西就應該保存,但是一旦老建築通通都保存下來,都市就沒有更新的契機與可能,建築必須活化或更新,城市發展才能夠與時俱進,所以,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的議題是環環相扣的,社區營造的終極表現,就是要能夠為社區帶來新契機與商機。

邱詠婷說,信義公民會館是看見台北市最高建築物與最矮平房落差最大的地方。
邱詠婷說,信義公民會館是看見台北市最高建築物與最矮平房落差最大的地方。

居民以集體行動處理與解決共同面的生活議題,同時也能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這是社區營造的核心價值,邱詠婷強調,要能夠將社區居民的需求、社區共同歷史文化的持續延續、地理環境的特色發展、在地產業與經濟活動的活絡、以及社區公共空間與生活環境創造等面向,有效且積極的串連起來,才能夠發揮「社區營造」的附加價值。

剝皮寮社區營造觀摩
剝皮寮社區營造觀摩

邱詠婷說,社區營造大多是社區自發性的行動,但是這種公共議題的處理,必須配合公權力的執行、以及公部門在相關預算的支持下,才能夠達成,因此政府部門,在社區營造的相關政策制訂上必須慎思而行。她也期待,希望更多大專院校能夠多多開設這類相關課程,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生活環境中體驗並認知到,社區營造的實質意涵與概念,唯有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更多認同,社區營造才能夠更有效的發揮其價值,社區發展才能夠真正的掌握到,古蹟保存跟與時俱進之間的完美平衡。

社區營造的議題,需要有更多年輕人熱衷參與。
社區營造的議題,需要有更多年輕人熱衷參與。

(文/陳進添 圖/文創系研究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