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嬰幼兒出國前做足準備 不怕出門病魔亂

發稿時間:2016/02/29 17:07
最新更新:02/29/2016 17:07:34
字級:

帶小孩出國,最怕小孩生病。旅遊部落客黃婷璟(TOBY)說,出國前建議先去看旅遊門診,瞭解旅遊地的醫療需求,是否需施打疫苗,且行李應準備退燒藥和溫度計,且建議保醫療旅遊平安險。

旅遊部落客黃婷璟(TOBY)從兒子喬納德滿3個月大就帶他旅行,開拓生活經驗。(TOBY提供)
旅遊部落客黃婷璟(TOBY)從兒子喬納德滿3個月大就帶他旅行,開拓生活經驗。(TOBY提供)

小兒專科醫師潘俊伸也說,帶未滿2歲小孩出國應選航程4小時內國家,避免到落後地區,行前應諮詢醫師,備好常用藥,且小孩的慣用物也要備齊。

黃婷璟從26歲那年開始當背包客,走遍世界30幾個國家,在生了兒子喬納德後,更希望未來能和兒子一起環遊世界,去她喜歡的印度和非洲。

不過,帶小孩出國最怕小孩身體出狀況,尤其是國外醫療環境不熟悉,遇到突發狀況容易讓父母手足無挫。

TOBY認為,小孩一起共享的旅遊經驗可以更獨特,一起克服、體驗旅行的酸甜苦辣,也必然養成更親密的親子關係。(TOBY提供)
TOBY認為,小孩一起共享的旅遊經驗可以更獨特,一起克服、體驗旅行的酸甜苦辣,也必然養成更親密的親子關係。(TOBY提供)

黃婷璟和匈牙利籍的先生古龍去年帶喬納德到布達佩斯過聖誕節。準備要回台灣前一晚,喬納德開始不明原因腹瀉,黃婷璟當機立斷停餵副食品,改親餵營養、水分充足母乳,且避免孩子不想喝奶,煮米湯且冷凍成冰磚,方便帶上飛機。

在回程飛機上,喬納德身體不適又吐奶,衣褲全濕,黃婷璟背包裡準備2到3套可替換的衣物,即時全部換新;一到轉機機場,先聯繫機場醫師評估狀況,確認沒有發燒,只有腹瀉,狀況應該不嚴重,可繼續飛行,回到台灣才急診。

黃婷璟說,她過去到印度的旅遊經驗幫了大忙,對如何應付旅途腹瀉很有幫助。腹瀉容易喪失水分,關鍵就是要補充水分,以免脫水,停止餵副食品可減輕寶寶的腸胃負擔。

旅遊部落客黃婷璟(TOBY)建議,為了給小孩足夠的安全感,必備子宮環抱式的背巾,降低孩子對不熟環境的緊張感。(TOBY提供)
旅遊部落客黃婷璟(TOBY)建議,為了給小孩足夠的安全感,必備子宮環抱式的背巾,降低孩子對不熟環境的緊張感。(TOBY提供)

她說,台灣人出門旅行很少先看旅遊門診,但旅遊門診可幫助瞭解旅遊地的疫情狀況,是否有先施打疫苗的需求,或需要準備哪些常備藥物、怎麼用藥等,都是很寶貴的旅行知識,若遇到突發狀況就不會手忙腳亂。

黃婷璟也說,帶寶寶旅行,「隨時都要準備好保險和心臟」,有保險可支付相關醫療費用,且小孩投保價錢也很便宜,不會造成太大負擔。雖然旅程可能變數很多,但相信爸媽和孩子都可以從過程中愈來愈強壯、勇敢。

小兒專科醫師潘俊伸說,幾年前曾帶當時未滿2歲的孩子到澳洲,孩子在飛行途中哭鬧不休,長達7、8小時的航程中,有一半的時間,他都得用背巾背著孩子在機上走道散步,安撫小孩情緒。

他說,帶幼齡孩童出國,除了要慎選出國地,最好選擇文明進步國家,落後地區比較容易有流行性傳染疾病,且就醫不方便,若真的有突發狀況也較難處理,也應注意航程,最好控制在3到4小時。

飛機飛行因高度改變,可能引起耳鳴、耳塞、耳朵痛等狀況,大人可以透過張開嘴巴、吞口水或吃口香糖等方式舒緩,但對幼兒來說可能是很痛苦的經驗,增加小孩哭鬧的機會。

潘俊伸說,大型飛機比較沒有耳鳴耳塞問題,但如果長程飛行、擔心小孩狀況不佳,可在起飛前先餵小孩吃一些治療流鼻水的抗組織胺藥物,可以幫助小孩在航程中睡著;或也可以準備小零食,口腔咀嚼也可減輕壓力不平衡狀況。

不過,潘俊伸說,不建議帶6個月以下嬰兒出國,除了照顧準備必須比較費心,因嬰兒發育還沒有完全,如果有先天性問題,國外醫療環境無法即時專業處理會比較麻煩。(記者陳偉婷報導)

你可能還想看
從3個月開始學 TOBY親子遊世界撇步大公開
擠奶擠到手發炎 一招解救媽媽手【影】
宥勝女發燒靠自癒 「隨意幫孩子減輕痛苦無法讓他們更茁壯」

健康報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