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萊因車用白皮書發表 揭開智慧車下一個轉型關鍵

發稿時間:2025/05/16 17:38
最新更新:2025/05/16 18:11
字級:

對智慧車輛興起所帶來的結構性挑戰,德國萊因於5月16日於台北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舉行「2025智慧車趨勢發展論壇」,並正式發佈《駕馭未來:智慧車輛與車用關鍵趨勢發展白皮書》,深入解析電動化、智慧化與聯網化下,車用產業在技術、法規與驗證層面所面臨的變化與轉型對策。

德國萊因車用白皮書發表  揭開智慧車下一個轉型關鍵
德國萊因車用白皮書發表 揭開智慧車下一個轉型關鍵

此次論壇由德國萊因資深技術團隊主講歐盟自動駕駛系統法規、車載雷達測試要求、AI 導入後的驗證框架調整,以及電動車充換電設施的合規標準等核心議題。白皮書同步整合全球趨勢觀察、實務檢測經驗與法規解析,重點介紹包含緊急呼叫系統、車載雷達、電動車充電設備及車用資安等關鍵標準,這些規範正逐步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合規基礎。白皮書從產品開發到全生命週期管理,協助企業以前瞻思維應對變局,穩健接軌國際市場。

白皮書指出,全球汽車市場正快速重整:中國穩居最大汽車市場、美國由SUV與電動車雙引擎推動穩定成長,印度更於2024年首度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場。台灣方面,2024年的電動汽車 (含油電混合車與純電動車) 銷量市佔率已突破30%,政府預計於2025年與2030年分階段擴增公共與民間充電設施數量,並提高直流快充比例,為零組件、模組製造與整樁系統業者提供關鍵成長機會。

汽車正在從機械產品邁向移動智能體。德國萊因交通服務總經理吳孝先表示:「汽車產業正從硬體驅動走向軟體定義。未來的車輛可靠性,不僅取決於零件品質,更取決於AI、資安與系統整合能力。」 以歐盟的自駕法規發展為例,歐盟不只看功能好不好用,更在意駕駛還扮演什麼角色、系統有沒有經過嚴格驗證,以多支柱驗證(NATM,New Assessment / Test Method)的核心精神,希望全面及立體地評估自駕系統的安全性與可信度,不再只靠傳統實車測試,而是結合不同面向的驗證方式。

而以車載感測為例,毫米波雷達已從過去的高階選配,轉變為新世代車型的標準配備。未來車載的雷達數量將持續增加,應用範圍涵蓋前向碰撞預警、盲點偵測、自動停車、距離控制與行人交會預判等。為支援這些功能的精準運作,雷達模組需經過多項測試驗證,以確保在複雜道路與高干擾環境下能穩定偵測反應。

智慧車高度聯網化也使資安風險日益升溫。從車聯網遭駭實例可見,資安設計評估與系統性測試已逐步成為未來產品驗證的核心,而歐盟更已明訂車輛資安驗證為進口門檻之一。 此外,AI與車聯網的結合,正加速汽車邁向軟體定義時代,但也伴隨潛在的軟體漏洞與決策風險。透過導入 ISO/PAS 8800,企業可更有系統地辨識與評估 AI 系統在車用情境中的潛在風險,確保決策可信度與功能安全。

另一方面,電動車快速成長也推升全球對充換電設施的安全要求。各地法規因應能源結構與使用情境而有所側重— 歐洲著重與電網的整合互通,美國聚焦充電過程安全與防護,中國則推動具規模化潛力的換電模式。日本與中國在通訊協定上進行合作開發。設備若要跨境銷售,需提前整合安全、通訊與維運的合規策略。除了產品本身的合規認證,後續的安裝管理與維運機制亦成為法規關注焦點。這不僅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先決條件,更關乎最終使用者與現場作業人員的安全保障。

驗證不僅是合格證書,更是產品策略的一部分。面對高度複雜的技術組合與監管環境,唯有建立可執行的測試體系與對應各國法規的能力,企業才能在全球市場穩健佈局。德國萊因目前提供涵蓋整車型式認證、零組件測試、車載通訊模組驗證、AI風險評估與能力驗證、車輛資安與軟體升級測試、充電設施合規評估等一站式服務,協助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掌握法規節奏。無論是直流快充技術、車輛對電網(V2G)應用,或是AI安全標準的落地實施,皆將成為企業跨足下一世代智慧車市場的關鍵。

(文.圖/德國萊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