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山林而生-空中救熊、手作步道、復育溪魚 綠色奧斯卡致敬生態守護者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10月18日舉辦素有「綠色奧斯卡」美譽的「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表揚大會」,表彰15位在林業及自然保育領域貢獻卓著的人士,以及3組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的團體。本次表揚不僅肯定他們長年深耕與努力,更期盼透過這些溫暖動人的故事與卓越事蹟,激勵更多民眾投入保育行列,共同守護臺灣的山林環境與自然生態。
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表示,每年舉辦的「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選拔,皆展現出各領域長期投入的保育典範。得獎者結合民間力量、學術研究與公部門資源,為守護臺灣自然資源作出卓越貢獻。其中,有肩負空勤任務、守護黑熊並投入森林滅火,或運用高科技查緝盜伐與非法獵捕;亦有專家長年深耕本土樹種與山椒魚研究,推動社區林業與里山倡議,厚植生態基盤。更有建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優化森林遊憩、推廣手作步道,提升全民參與;傳承泰雅族藤橋技藝,展現文化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推廣國產木材應用並培育偏鄉青年,帶領黑熊救援標準化與城市野生動物保育;也有工程專業者以水土保持實踐生態永續。這些努力不僅守護臺灣的山林與野生動植物,更促進地方創生與國際交流,具體體現「永續林業、生態臺灣」的核心價值。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今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共收到75件推薦,創下歷年新高,顯見各界對保育工作的重視與投入,也讓競爭格外激烈。感謝評審委員以嚴謹、公正的態度進行評選,最終選出15位在林業及自然保育領域表現卓越的人士,以及3組積極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的團體,作為典範予以表揚。在團體獎項方面,鱉溪有一群在地居民自組「省水稻工班」,為守護溪流生態設置魚梯,讓日本瓢鰭鰕虎與原生魚類順利洄游;並將高灘地打造成「菊池氏細鯽」保種基地,成功將族群從10隻復育至上千隻。工班亦投入中華鱉調查並成立巡守隊,以行動守護溪流環境;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自105年成立救傷野放隊以來,長年守護野生動物,從溪流調查、紅外線監測到蜻蜓圖鑑出版,串聯科學與教育,更積極移除外來入侵種,減輕原生物種壓力;而在嘉義,一群筍農因諸羅樹蛙齊聚成立友善生產合作社,不僅營造棲地,也將保育理念融入農產行銷,讓大眾透過「食」參與保育。
【空中守護者與山林偵探:守護臺灣的雙重力量】王宥勝飛行員,黑鷹直升機在他駕駛下,只花38分鐘便將「南安小熊」送回棲地,省去數日翻山越嶺。更多次出勤森林火災滅火,撲滅15處火場,守護珍貴林木;也參與空中勘查馬太鞍溪堰塞湖,展現「空中守護者」的身影;高健淵警員偵破黑熊獵殺案、肖楠盜伐案,以及使用近350支陷阱獵捕紅尾伯勞的案件。結合高科技蒐證與無人機操作,他依法蒐證、凍結不法所得,瓦解多起國土犯罪集團,成為山林的「守護警者」。
【從科研到社區:打造永續森林的新力量】臺灣大學張上鎮教授專研臺灣土肉桂,發現其葉片精油含高達九成「伽羅木醇」,具保健價值,並推廣應用於芳療產業。他亦提倡「不砍樹、取枝葉」的採收模式,兼顧環境與林農經濟,為森林副產物開創新契機;屏東科技大學羅凱安副教授從租地造林補償到社區林業,他始終推動林業政策革新。帶領地方發展竹林機械化、森林療癒與友善農業,並輔導合作社成立,讓林業經營從個人走向集體,實現綠色生產與永續發展;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黃秀緞科長推出臺灣第一個森林文創品牌「森,2488」與四季活動,修繕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規劃水山療癒步道與專屬APP。她也培力社區導覽員,讓森林遊憩兼具文化、保育與在地參與。
【守護生命的橋梁:從資料庫到里山,臺灣走向國際的生態故事】中央研究院鍾國芳研究員建構臺灣多項核心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奠定保育基礎,並代表臺灣參與國際會議。透過構樹研究,提出南島語族源自臺灣的植物證據,結合科學與文化,開創民族植物學新視野;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為臺灣「里山倡議」的重要推動先驅,創建「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成功促成28個國內單位加入國際網絡,進一步串聯社區林業與生態綠網,推動具韌性的在地社區發展。其成果不僅厚植臺灣生態基盤,更使臺灣經驗成為國際典範,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願景;臺灣大學朱有田教授長期研究臺灣山椒魚,從遺傳多樣性到棲地營造,並制定保育行動方案。他也協助紀錄片拍攝與教育推廣,讓山椒魚保育深入人心,守護高山冷冽溪流的生命故事。
【步道築夢與山林守護:讓臺灣山徑與世界接軌】臺灣千里步道協會李嘉智步道師推廣手作步道,帶領社區與志工守護山徑。研發簡易路標系統,大幅提升山域安全,並推動「山海圳國家綠道」。更促成國際步道合作,讓臺灣步道與世界相連;台灣山岳雜誌吳雲天總監推廣「無痕山林」,帶領志工認養步道、淨山,並參與松羅湖、大霸尖山等山徑管理。也致力於出版山岳文化,重建臺灣山岳雜誌,讓大眾看見山林之美。
【從百年藤橋到國際設計獎:在地文化與青年創生的雙重力量】苗栗縣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高春輝頭目,98歲的泰雅族頭目,率部落重建失傳百年的黃藤橋,象徵團結與智慧。他也推廣藤編工藝,守護森林文化。麻必浩部落連續獲選「社區林業計畫」特優社區,印證他在保育與文化傳承上的力量;臺灣木想傢人才培育協會王嘉納理事長返鄉創立「木想傢」,他以國產木材培育青年,結合工藝與設計。其團隊打造的「相思木餐椅」榮獲德國iF設計獎,讓偏鄉技藝走向國際,成為地方創生的實踐者。
【守護臺灣野生生命:從社區共融到黑熊救援的雙強推手】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林文隆組長長期致力於野生動物研究,並推動二水生態保育站,結合保育與社會共融。從白鼻心調查到救護收容,他讓城市與自然共存,並帶領弱勢群體參與保育,展現共好價值;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江宜倫主任在黑熊救援現場,帶領團隊制定流程、提供專業醫療。多年來,參與25隻次黑熊的救援,也救助穿山甲、水獺等瀕危動物,是臺灣野生動物醫療與照護的關鍵推手。
【守護山林的工程師:用專業打造永續生態與安全家園】沈明信土木技師在嘉義與阿里山推動山坡地治理,強調生態友善工法與綠色建材,減少災害風險並落實節能減碳。他也推廣水土保持教育,培養新一代專業人才,實踐工程與生態的平衡。
【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獎】今(114)年度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獎,獲獎單位為鱉溪省水稻工班由在地居民組成,長期投入溪流生態守護,推動多項保育成果。108年發起設置魚梯,協助日本瓢鰭鰕虎與原生魚類順利洄游;並於高灘地建立「菊池氏細鯽」保種基地,成功將族群從10隻復育至上千隻,並持續進行外來種移除與棲地維護。工班亦投入中華鱉公民科學調查,累積豐碩生態資料;透過實踐與教育,展現社區共守溪流的力量;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長期投入野生動物救援與野放,自105年成立工作隊以來,全天候協助救傷並確保野放作業;同時承接溪流及國土生態綠網關注物種調查,透過紅外線監測、柴棺龜與旱招潮蟹調查,完善物種分布資料。協會更進行蜻蜓目長期研究,出版《蜻蜓「竹」跡》圖鑑,全國獨具;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生產合作社於112年成立,由取得「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的筍農共同組成,透過合作社力量推動產銷與通路。成員在第一線營造適合諸羅樹蛙的竹林棲地,同時生產高品質、安全的竹筍。除農產經營外,更積極向大眾宣導保育理念,讓消費者透過「食」參與保育,成為推動諸羅樹蛙保育的重要夥伴。
林業保育署期盼透過此次表揚大會,讓社會大眾看見得獎者與團體的付出與努力,將環境保護的精神廣泛傳遞,並激勵更多民眾投入山林守護與生態保育的行列,共同為永續環境盡一份心力。
●114年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名單王宥勝 高健淵 張上鎮 羅凱安 黃秀緞鍾國芳 李光中 朱有田 李嘉智 吳雲天高春輝 王嘉納 林文隆 江宜倫 沈明信
●114年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獎得獎單位鱉溪省水稻工班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生產合作社
(文、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