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北科普永續教育在地行動-里山永續地景與碳的秘密 永續巡迴課程登場
溪北科普永續教育在地行動-里山永續地景與碳的秘密永續巡迴課程獲聯合國里山倡議授權,攜手國科會打造偏鄉永續教育新典範,一場結合環境素養、在地文化及前瞻科學的科普教育活動正式展開。
成大蘇彥勲教授表示,本次計畫是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溪北科普永續教育在地行動」計畫支持,並為聯合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IPSI)授權合作的 Satoyama Mace Initiative 行動之一。整體活動結合了地景保存與復育的教育課程,透過「水草藍碳」作為固碳媒材,讓學童親手打造微景觀生態缸。更感謝聖賢國小、東山區公所、新農業生技合作社、成功大學蘇彥勳教授團隊等產官學一起參與,期許將科學技術與永續理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給溪北地區的偏鄉學童與大眾,培養在地科學素養。
台南東山區聖賢國小盧鎮寧主任表示,本次的研習課程創新性地以水草為「藍碳」(Blue Carbon)固碳媒材,帶領學生親手建構一個可自我維持的微型生態系統(微景觀),達到科普碳匯永續教育目標。孩子們親眼見證水草如何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理解「碳匯」(Carbon Sink)概念的科普固碳機制入門知識。將溪北地區農田、濕地等地景的生態循環,以微景觀的方式展現在生態缸內,地景微觀化理解地景復育的意義。
台南東山區長張政郎表示,感謝成大蘇彥勲教授將本課程從東山區聖賢國小開始意識更顯珍貴,進一步說永續教育從核心走向邊陲,逐步巡迴台南溪北多所偏鄉國小,確保所有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高品質的自然科學教育與地景環境學習,積極弭平城鄉的教育資源差距,太有遠見了。
新農業生技合作社顏振標博士表示,永續教育不該是艱深的論述。透過『藍碳生態缸』,我們將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縮小到孩子能親手操作、觀察的範圍,讓他們理解永續就是看得見、摸得到的未來。
蘇彥勲教授說,從一個微型的「藍碳生態缸」開始,聖賢國小正在為台南溪北地區的學童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級永續議題的窗戶。這項由國科會與聯合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共同支持的在地行動,成功將地方地景、科學技術與全球永續目標結合,讓永續不再是口號,而是每一位孩子都能參與的具體行動。
本次活動獲得學校與參加同學之高度肯定,蘇彥勲教授進一步指出,感謝本次計劃不僅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溪北科普永續教育在地行動」計畫的實質補助,更列入聯合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IPSI)授權合作的 Satoyama Mace Initiative 跨國行動項目。里山倡議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生態系統」,本次專案即是將此理念具體化,透過科學傳播(科普),將地景保存與復育的知識、技術和精神,有效地傳遞給在地社區。
(文、圖/台南東山區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