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臺策略加速落地 醫界倡擴大篩檢、AI診斷與早期治療三箭並進
肺癌長年蟬聯國人癌症死因首位,也是「發生人數最多、死亡率最高」的癌王1,2。顯見強化肺癌防治、降低肺癌死亡率是領航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落實「健康台灣」政策的核心關鍵。由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領軍的「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在十月份舉行高峰論壇,邀集衛福部、健保署、多位學會代表、國內頂尖肺癌防治權威專家齊聚檢視國內肺癌防治現況,該聯盟以其三大目標 ──「強化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為基礎,提出「肺癌防治領航三箭策略」── 第一箭:擴大篩檢族群、第二箭:AI實現精準診斷分級、第三箭:完善早期治療布局,期望攜手產官學界,推動策略深化、持續完善肺癌防治拼圖,逐步實現國家政策目標,目標以台灣防治成功經驗成為國際樹立領航標竿。
【肺癌防治領航第一箭:持續擴大篩檢族群,全面提升肺癌篩檢率】擔任聯盟召集人的楊泮池院士指出,國健署自2022年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包含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導入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為落實「健康台灣」政見,政府持續挹注資源,目標在2030年肺癌篩檢量達55萬人次。2025年政策進一步放寬具家族史者年齡下修5歲及吸菸史≥20包-年以上,以涵蓋更多高風險族群,提升篩檢覆蓋率。政策推行3年來,已累計超過22萬人次接受篩檢,肺癌的檢測率為1.3%,其中逾8成為早期肺癌患者3,4。然而肺癌晚期確診比例仍偏高,建議政府持續強化高風險族群的篩檢意識,並評估與健保署的健康存摺連結,促動更多符合資格的民眾接受篩檢;同時可評估針對高風險地區提供LDCT篩檢巡迴車服務的可行性。
台灣超過6成肺癌患者無吸菸習慣4,凸顯將非吸菸者、具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納入LDCT篩檢的必要性。然而,半數以上肺癌患者不具明顯風險因子仍罹癌,足見台灣對抗肺癌之路面臨重大挑戰。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部陳晉興主任指出,臨床上仍有相當比例患者既未抽菸、亦無家族史,政府未來有必要持續擴大篩檢族群,以提高早期發現率,進而降低晚期確診比例。楊泮池院士強調,台灣領先全球推動全國性低劑量斷層掃描至今所累積的資料極具研究價值,若能建立具有國人特性的高風險族群資料庫,將形成高效且可持續運用的實證資產,支持精準風險預測與早期介入。他並呼籲政府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資,完善肺癌防治的基礎發展與長期動能。
【肺癌防治領航第二箭:加速導入AI,實現精準診斷分級與風險預測】專家指出,擴大篩檢勢必連帶增加肺癌診斷的量能負擔,呼籲政府在篩檢診斷的經費上投入更多資源,以確保診斷流程順暢與可持續。楊泮池院士表示,目前已有預測型AI工具,可預測受檢者未來6年內罹癌風險,幫助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介入。期盼藉由AI數位工具導入,讓第一線醫護從首張CT影像就能進行風險預測,同步提升結節判讀準確性與效率;此外,AI可進一步實現精準風險分級與個人化篩檢間隔,協助政府能據此制定更合理的追蹤頻率,使醫療量能分配更具效率。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提醒,AI雖可提升診斷效率,但結果仍需交由專業醫師把關。臨床目前使用的AI輔助判讀系統各有優缺點,且不同系統對同一影像判讀可能出現差異,這也凸顯當前「人機協作」的必要性。透過專業醫師審核與決策,並將實際判讀結論持續回饋至AI模型,可促成AI系統不斷優化與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肺癌防治領航第三箭:完善早期治療布局,推動治療指引接軌國際】隨著篩檢擴大,早期肺癌發現比例持續上升,帶動早期治療需求成長。第1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逾9成,第2期超過6成,但第4期就驟降剩1成2,足見若欲提升肺癌防治成效必須聚焦於早期階段。政策上應全面提高早期篩檢覆蓋率、提升早期基因檢測及早期治療的可近性,確保患者確診後能及時銜接有效治療,以改善預後並延長存活。醫界盼推動台灣治療指引接軌國際,明確訂定不同結節大小之風險分級與處置策略,並完善術前免疫治療與術後標靶藥物的布局、優化健保資源,確保「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三大環節無縫接軌,才能在既有篩檢基礎上最大化治療效益、翻轉患者預後。陳晉興醫師建議,未來可將各醫院的手術陽性率與良性開刀比納入監測指標,對比例異常者列入觀察與改善。
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指出,未來可望配合AI評估健保論質計酬支付制度(pay for performance)的可行性,促進資源導向高品質照護。 在台灣特殊的本土流行病學背景下,楊泮池院士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皆強調,早期患者應盡早接受基因檢測,如EGFR、ALK基因檢測、PD-L1表現評估,讓醫療團隊能依腫瘤分子特性,量身訂製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標靶或免疫等術前、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提升存活率。病友團體亦呼籲,除醫療體系與政府的制度強化外,民眾衛教需持續深化,讓大眾充分認識空氣品質、吸菸等風險因子,才能真正落實「預防為先」,共創全民抗肺癌的友善環境。
(文、圖/群萃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