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改場製茶競賽登場 發揚臺灣茶款國際軟實力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月28日至29日舉辦「2025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來自全國11縣市40位取得國家級製茶技術士齊聚競技,分為條形組19人、球形組21人,均以臺茶12號機採茶菁為原料,運用傳統「看天氣做茶,看茶做茶」的製茶工藝,充分展現臺灣茶製茶工藝傳承與現代茶園與自動化採茶的創新融合之美。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指出,本屆賽事正逢美國對臺灣茶關稅調整關鍵時刻,唯有持續精進品質、塑造品牌,才能鞏固臺灣茶在國際精品茶市場的地位。同時,透過推廣機採茶菁為原料,不僅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且能生產高品質茶菁,彰顯智慧農業成果,實現兼顧高品質與高效率的製茶模式,更是製作出高水準好茶的第一步。除此之外,青年茶師與女性製茶師陸續崛起,為傳統茶業注入新動能;加上國際評審的參與交流,更彰顯臺灣茶邁向國際化舞台的決心。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強調,本屆競賽有四大亮點:一、茶菁品質分級與標準圖板檢視:首度導入科學化流程,統一茶菁採摘標準為一心4-6葉,透過標準圖板可以快速檢視茶菁品質,並證明機採茶菁同樣能製出優質的臺灣茶風味,為智慧農業奠基。
二、參賽選手的年輕化及女力的加入:今年參賽選手平均年齡38.5歲,最年輕的僅25歲,為來自桃園龍潭的第三代茶師鍾承泰(明學)。他自學生時期便清晨下田幫忙、再趕往課堂,在茶園與課業間淬鍊出對茶的熱情,如今扛起家族近六十年的茶廠責任,被譽為青年製茶新力量,成為競賽現場矚目焦點。今年競賽場上,兩位女性製茶師的身影特別搶眼。來自南投竹山的陳宜蔓,返鄉接手家族茶園後,把製茶、品牌與行銷一肩扛起,展現現代女性不輸男兒的韌性與巧思;臺東莊梅玉則憑藉細膩技藝,曾在全國冬片茶賽奪冠,茶湯乾淨圓潤、韻味分明,讓評審驚豔。她們的參與,為傳統以男性為主的茶壇注入新風貌。
三、國際專家評審參與:特邀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食品創新中心(Food Innovation Center, FIC)感官研究部門Ann Colonna主任擔任評審,繼去年邀請法國AVPA專家後,再次拓國際交流廣度。她長年主導業界感官與消費者測試,也曾協助進行臺灣茶在美國市場的消費者偏好調查以及參加「臺灣茶感官品評實作手冊」英文版編審,對國際市場接受度有深入了解。此次受邀來臺擔任評審,以專業感官科學與國際視角,為臺灣茶競賽注入新的觀點。
四、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TAGs)數位評鑑系統應用:TAGs(Taiwan tea Assortment & Grading system) ,是茶改場開發的茶葉評鑑系統,以茶改場研發的風味輪系統為基礎,讓每一款經分級後的臺灣茶都能擁有專屬的風味敘述,使消費者更容易了解茶的風味特色。目前該場已將TAGs評鑑系統數位化,可於評鑑或比賽場上立即使用,並可為產出專屬評鑑報告,作為技術精進與市場推廣的重要依據。
條形組冠軍:由吳永春奪冠,茶湯回甘溫潤且清爽,帶有濃郁的甜味與清新果香,蘊含蘭花與檳榔花的芬芳,並交織著梨和青蘋果的天然果香;主調為甘甜的蔗糖香,香氣清新。茶乾色澤墨綠均勻,水色蜜黃澄澈。
球形組冠軍:由葉重霈拿下,其茶湯滑順純淨,口感細膩,散發出甘甜而鮮爽的尾韻;主調以樹蘭香為主,並帶有迷人的奶油與芭樂甜香。茶乾的色澤呈現砂綠色,外型緊結勻整,水色蜜黃清澈明亮。
茶改場蘇宗振場長說,臺灣茶不僅是經濟作物,更是文化資產與匠人精神的結晶。透過青年世代的加入與國際評審的參與,不僅能在氣候變遷與勞力短缺挑戰下保持產業韌性,更能提升國際競爭力。得獎選手將於11月南港茶博接受頒獎,讓社會大眾見證臺灣茶的傳承與創新價值。
(文、圖/茶改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