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照護人文空間 竹北來地喵喵
「我們認為,每一個愛貓家庭中都會有一隻『來地』!『來地』不只是象徵著每一個愛貓家庭中的第一隻貓,更是每個家庭幸福篇章的開始。」來地喵喵團隊成員Calvin感性地說道。
「來地喵喵」是一家位於竹北的寵物照護人文空間。緣起於三隻浪貓牽起的交流,讓經營團隊的四個人從各自的領域一起為這座夢想概念店而努力,打造以貓咪的視角為主的療癒空間,一同喚醒人們對於生命平等的尊重與熱愛。
◎緣起來地三兄妹 發願陪伴關照無助飼主
一切緣起是來地喵喵品牌創辦人Kevin家裡的三隻貓來地、弟弟與妹妹,三隻貓各有各自的疾病,在Kevin一次長途旅程中,三隻貓接連的離世,讓他們備感難過,久久無法走出陰霾。或許因為這樣的痛苦經驗,他們發覺寵物飼主需要更多陪伴與支持,不論在照養觀念、身心陪伴,都需要專業救助,而萌發打造貓咪空間的願景。
走進「來地喵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透明的玻璃診間,滿是旅途紀念品的落地展櫃,大片竹編的天花板和牆上的竹編壁燈相呼應,還有許多團隊從日本收藏回來不同造型的手工療癒貓。當獸醫師不在診間的空檔,這些療癒貓布偶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代班醫師,端坐在診間,讓人會心一笑。
團隊成員之一的陳千雯醫師有著打造貓咪基層醫療的理念,她認為唯有教育飼主正確的貓咪醫病及照護知識,才能陪伴飼主走過慢性醫療長路。因此,「來地喵喵」不從事外科醫療服務,而是主打暖心照護門診,提供醫學諮詢、寵物健康檢查、慢性病保健照護教育諮詢服務,正如獸醫系的誓詞:「將盡一切努力終身奉獻專業知識與技能……」
「貓咪用盡他們的一輩子陪伴著我們左右,在他們伴隨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忽略貓咪正確照護醫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貓咪的照護方式?」這是經營團隊企圖以空間設計一再扣問的核心意念。在這裡,不管是寵物貓掛號看診,還是參觀遊憩都採預約制,一方面可以確切掌控人數,也可以確保空間舒適,維持高水準的品質。
◎竹編燈具憶浪貓 空間設計蘊藏無限思念
「來地喵喵」一樓的天花板設計採繁複纏繞的竹編現地施作,出自台灣竹山竹藝編織家蘇素任的手筆,以不同厚度、層次的竹編展現浮動感,而竹編的線條又以流線展現靈魂律動的視覺動感,最後收攏成圓弧取其生命源頭、源源不絕的圓滿意象。團隊成員Calvin回憶道:「蘇老師當時聽完了來地喵喵三隻小貓咪等待爸爸從世界各地帶罐頭回家的故事之後,她當下非常豪爽地答應了我的請求,願意協助我們打造一個專屬空間。」
在「來地喵喵」的空間裡,還典藏了蘇素任的竹編蒲團、貴妃椅、燈具。蘇素任回想現場施作時說:「主人的全然信賴,讓我得以無限發揮。這對於工藝師創作來說,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經驗。」這項挑戰在於無從規劃草圖,也無法製作3D建模來呈現,蘇素任憑藉專業讓經營團隊放心鬆手託付整個空間的定調。
蘇老師特別為Kevin的三隻貓留下特別的位置。牆上的竹編壁燈是象徵主人三隻離世的浪貓,以貓的毛色為靈感,創作了三件曲線燈具象徵其精神永恆。鵝黃色的光芒在樓梯間漾動,與天花板及沙發造型的彼此呼應,展現竹編特有的溫潤質感及生命永續的理念。如此,祂們可以永遠待在樓梯口笑看診間裡所有的一切暖心照護。
◎退役血貓代言人,宣導講座推展生命教育
目前「來地喵喵」收容的七隻貓大多是退役的「血貓」和浪貓,各自承受著不同的身體病痛及故事,經過團隊悉心照料,如今成為診所宣導講座、進行生命教育的最佳代言人。尤其,其中的「灰灰」是一場車禍搶救餘生的貓,下半身無法自理,需要仔細照養,更為「來地喵喵」增添一抹堅韌生命特有的色彩。
二樓的空間就是七隻店貓的住宿休憩空間,錯落散置著蘇素任的竹編蒲團,一整面牆是貓咪公寓,另一面牆是通往一樓的延伸貓道,還有一個貓咪的中央廚房。空間的經理人小慧除了協助這群住院貓咪的照護,也確保二樓空間使用的管理,讓訪客可以在此享受兩個小時的優閒時光。由於「來地喵喵」是一間貓診所,二樓是由貓咪們自食其力經營的家,經營團隊不希望員工花費太多時間準備餐飲,所以從英國進口皇室認證的茶葉,不定時搭配特色茶點。
Calvin說:「每一隻小小貓咪會為自己在乎的事物冒險,勇敢為專屬他所認知的大大夢想全心守護!」所以,來地喵喵的各個角落不斷複頌著旅途美好、昂首冒險的勇氣之歌。牆面上的插畫同樣是紀念最初的來地、弟弟與妹妹,他們乘坐鯨魚象徵出發去旅行,揹著十字架象徵他們被賦予救援的任務,還有他們搭著太空船去冒險,也展現了經營團隊的童趣。
二樓的貓屋是「膠囊旅館」的概念,採用模組化的松木拼裝,設計上避開卡楯造成的牢籠感改用磁鐵,當零組件汙損也可以隨時替換,確保貓咪的居住品質。現階段,「來地喵喵」七隻貓肩負著貓咪照護教學的推廣,團隊希望未來可以創造更多合適的親子互動機會,透過與貓咪的友善互動進行生命教育,推廣貓咪長照的觀念。
就像經營團隊對貓咪的感激:「未來的日子裡,依舊會陪同每隻走進我們生命中的貓咪,持續從他們身上學習屬於你我的生命課題。」
來地喵喵官網:https://ladyicats.tw/
(文.圖/中央社 黃漢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