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夯 台電離岸風力發電搶先機

發稿時間:2017/11/30 15:31
最新更新:12/04/2017 10:35:52
字級:

陸域風機已趨飽和,台電將在彰化開始推動建置20至30支離岸風機,展現台電發展再生能源的決心。
陸域風機已趨飽和,台電將在彰化開始推動建置20至30支離岸風機,展現台電發展再生能源的決心。

自2015年聯合國COP21巴黎氣候高峰會議後,減少碳排放量是全球各國的共識,能源如何產生的課題,更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要議題,非核發電在這個議題討論下,已成為全球環境保育政策的主要訴求。

非核家園是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極力推行的目標政策之一,為了邁向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台灣推動新能源政策,是刻不容緩當前課題,如何兼顧國際減碳的承諾,以及因應國內外政經情勢及能源環境的快速變遷與挑戰,中央政府已著手進行推動新能源政策,並啟動能源轉型與電業改革,期待能夠因此帶動自主綠能產業的發展。

台灣電力公司是台灣國營企業,更是台灣電力供給的唯一來源,配合政府新能源政策的重責大任,自然落在台電身上,再生能源如何在台灣落地深耕,也是當前台電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台灣是海島國家,地理位置相當特殊,如能善用這天然的地理環境,將能替台灣再生能源開創出一番新契機。

陳一成指出,自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能外洩災的事件後,當時的行政院便開始規劃並推動「再生能源極大化」的新能源政策。該計畫的重點就是希望善用台灣天然地理環境的免費資源-「風力」,期待透過「風力」的妥善使用,讓風力發電占比能夠超過台灣再生能源發電的30%。

提到風力發電,陳一成眼睛為之一亮,他說,台電再生能源處可能是聽到颱風來襲時最開心的政府部門單位,因為風力發電本身就是靠天吃飯,台灣風力發電一年平均可達15億到20億度電。這些發電量可以供應台灣47萬戶以上的家庭需求,最重要的是,風力發電絕對沒有PM2.5的空氣污染的問題,而且每發一度電,還能減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強化風力發電的發展,必須對於海上數據更有效的了解與掌握,陳一成說,台電選定距離彰化芳苑外海6公里、深15公尺處,花費1.45億打造全國首座海氣象觀測塔,這座海氣象觀測塔可蒐集風速、風向、氣壓、氣溫、濕度、雨量及太陽日射量等氣象數據,遮些數據對於未來設置海上風機時,選擇機組、設計最佳支撐結構等重要細節時,是相當重要的參考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氣象觀測塔從設計、施工、到執行,全由台灣本土研究團隊一手包辦,可謂是真正的MIT。

經常旅遊台灣海岸線的民眾,在新竹、苗栗外海可以看到許多風力發電機,陳一成說,那叫做陸域風力發電機,台灣因為地狹人稠,陸域風力開發侷限大,發電效果有限,為了落實真正的風力發電效果,台電規劃推動離岸風力發電、此計畫透過先期離岸風力開發各項可行性數據評估,之後幾經專家學者討論確定選定每秒平均風速可達6-8公尺以上的絕佳風場-彰化外海,做為推動離岸風力發電的起點。

離岸風力發電設備架設問題,受到環境保育人士多所評論,因為他們擔心設備會影響影響海中生物像是白海豚的洄游路線,恐將造成生態破壞,對此陳一成強調,這是台電何以將裝置落角在彰化芳苑鄉外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白海豚主要洄游區在新竹到雲林外海的近海處,經過白海豚的迴游區的衛星定位標示後,就能避開這些區域。

2017年可稱是台灣建造海上風力發電機的創始年,在經濟部能源局主導下,於彰化外海打造了4組離岸風力發電機、以及台電對民間業者招標的2組,共計6組離岸風力發電機。再生能源的優勢在於低排碳、且零汙染這6組發電裝置的完成,為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起了一個美好的開頭。 台電的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投資金額約為新台幣195億元,裝置容量共約11萬瓩,陳一成指出,預計109年中可以正式完工商轉,年發電量將達到3.6億度,可供給超過10萬家戶一年的用電。

第二期計畫,則預計於彰化外海擴設116支風機,期望這116支風機,可以提供約90萬瓩的發電量,但是要能得到這美好結果,必須要支付1,500億的建置成本,所以這計畫每一步都必須走的穩健與確定。

陳一成胸有成竹的表示,希望到2025年第二期計畫完工後,能從彰化外海長約13.5公里、寬約7公里、面積達94.5平方公里大小的「海上風力發電廠」,得到年可發電約32億度的電量,集結這些發電量將能夠滿足全台7約成近千萬家戶一個月用電量。

台電未來每年可在風機組裝碼頭組裝30-40台風機,承租20年共可組裝約600台的數量(港務公司提供)。
台電未來每年可在風機組裝碼頭組裝30-40台風機,承租20年共可組裝約600台的數量(港務公司提供)。

台電除了積極規劃與布署離岸風力發電外,台電也積極拓展離岸近海風電新場域,日前正式與臺灣港務公司簽約,希望聯手打造東南亞最大離岸風電港。

陳一成說 ,台電投入了超過新台幣30億的成本,承租臺中港共約12.8公頃的5A、5B碼頭及4C碼頭後線的土地20年,用來作為風電設備裝卸、製造、組裝及儲存的用地,未來將以共用的原則來營運,除台電自用外也將分租給其他離岸風電業者,此舉能夠有效將碼頭效益極大化,預計未來將有超過600支風機在此組裝及運送,首支風機預計在108年中能在這座碼頭組裝完成。

陳一成強調,發展再生能源的好處,除了能夠補足原本核能發電的供電量缺口外,其低碳排放、零汙染的優點,更是其他發電模式無法達到的,此外,離岸風力裝置的建置,也能帶動台灣本土產業的活化與發展,增進海岸漁民的生計發展,更能促進地方政府的觀光產業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創造出來的這些附加價值,定能讓全國與地方民眾一起共榮共享。

當民眾對於離岸風力發電的模式熟悉與了解後,這些模式將會持續教育與教導民眾更加尊重生態,再者,從以技術角度來看,離岸風力發電堪稱是高效率、低成本(包括發電所產生的社會成本)的發電模式,他相信,只要這些計畫持續推動與進行,非核家園的美好目標,指日可待。

(文/中央社編輯陳進添 圖/台電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