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承諾到行動:動社與家樂福合作推進非籠飼雞蛋政策

發稿時間:2025/09/10 11:29
最新更新:2025/09/10 18:32
字級:

在台灣,雞蛋是家庭餐桌上的日常必需品,從早餐的茶葉蛋、午餐的便當滷蛋,到甜點與烘焙,雞蛋幾乎無所不在。但鮮少人意識到,市面上大多數雞蛋來自「格子籠」系統:母雞被困於狹小的金屬籠中,無法展翅,也無法進行沙浴或啄食等天性行為,生命幾乎在壓迫中度過。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表《企業非籠飼雞蛋政策落實指南》。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表《企業非籠飼雞蛋政策落實指南》。

正因如此,動物福利成為國際消費市場的核心議題之一。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EAST)與「讓雞展翅國際聯盟」(Open Wing Alliance, OWA)近日發布的《企業非籠飼雞蛋政策落實指南》指出:從跨國企業到零售通路,再到消費者,都是讓母雞重獲自由的關鍵推手。

【全球趨勢:企業責任與消費者選擇交織】

《企業非籠飼雞蛋政策落實指南》%E4%BC%81%E6%A5%AD%E9%9D%9E%E7%B1%A0%E9%A3%BC%E9%9B%9E%E8%9B%8B%E6%94%BF%E7%AD%96%E8%90%BD%E5%AF%A6%E6%8C%87%E5%8D%97指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2,600 家企業承諾在 2025 年前全面使用非籠飼雞蛋,包括食品巨擘 Barilla、旅遊飯店集團萬豪(Marriott)、以及各大零售品牌。這些承諾不僅是企業形象工程,也是回應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動物福利及永續責任的期待。

在餐飲與零售業案例:IKEA 台灣自 2021 年全面改用非籠飼雞蛋,並在 ESG 報告書中公開進度;台北萬豪酒店全面採用非籠飼雞蛋的酒店;Barilla提前一年達成全球目標,展現堅定決心。

這些例子顯示,非籠飼政策是大勢所趨,消費者選擇將持續推動產業轉型。

【台灣家樂福:從承諾到堅持的在地實踐】

在零售通路中,家樂福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推動者之一。2018 年,家樂福國際總部宣布,2025 年起(阿根廷與巴西則為 2028 年),並公開承諾支持歐盟的「終結籠養時代」(End the Cage Age)倡議。

《企業非籠飼雞蛋政策落實指南》說明,台灣家樂福在這項國際政策下,積極承接並在地化執行。近年來,台灣家樂福不只將非籠飼雞蛋逐步納入自有品牌與供應商架構,還與本地牧場合作,確保供應鏈能跟上轉型需求。據 EAST 資料顯示,目前家樂福全球非籠飼殼蛋占比已達 62%,法國甚至達到 72%,台灣市場的推進同樣穩健,成為帶動消費者認識與改變的重要平台。

另外,台灣家樂福的一大堅持,是將「資訊透明」視為推動動物福利的核心。他們透過賣場清楚的標示,讓消費者在貨架前就能分辨「籠飼」與「非籠飼」的差別;同時,積極在官方網站與永續報告中揭露進度,讓消費者看到承諾正在兌現。

「我們不僅要販售非籠飼雞蛋,更希望教育消費者,理解背後的動物福利與永續價值。」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表示。企業不僅在滿足需求,也期待引導市場轉型。

家樂福推購買雞蛋請指定非籠飼雞蛋。(來源:Marilyn Su 臉書)
家樂福推購買雞蛋請指定非籠飼雞蛋。(來源:Marilyn Su 臉書)

【消費者的力量:參與支持的三種方式】

家樂福的堅持,必須搭配消費者的參與才有力量。EAST 在指南中特別指出,消費者是企業能否完成轉型的最後關鍵。那麼,民眾可以怎麼做?

1. 購買行動 : 當你在家樂福或其他零售通路選擇一盒標有「非籠飼」的雞蛋時,就是最直接的支持。消費者購買數字會回饋到供應鏈,讓牧場與企業更有動力加快轉型。

2. 提問與倡議 : 在餐廳、咖啡廳,甚至便利商店,主動詢問「這顆蛋是不是非籠飼?」不僅能影響業者的選擇,也能讓更多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當需求被看見,供應商就會被迫正視。

3. 資訊分享 : 在社群媒體上轉發相關訊息,或向親友解釋籠飼與非籠飼的差異,都是擴散改變的方式。當更多人知道選擇背後的意義,消費市場的轉型速度就會更快。

【支持的四大理由】

1. 動物福利 : 籠飼系統下,母雞一生被困在如 A4 紙大小的空間,無法展翅。非籠飼讓牠們能走動、棲息、沙浴,恢復最基本的動物尊嚴。

2. 食品安全 : 非籠飼環境減少疾病傳播與藥物依賴,降低食品風險。對消費者而言,這是一種健康保障。

3. 永續責任 : 動物福利是 ESG 的一環。企業落實非籠飼政策,不僅是社會責任,也是國際投資評估的重要指標。

4. 消費者影響力 : 選擇非籠飼雞蛋,就是用購物籃投票。當更多人做出相同選擇,供應鏈就會更快完成轉型。

雖然台灣多數雞蛋仍來自籠飼系統,但國際與本地企業的承諾,已逐步為產業帶來新風向。EAST 預計在 2025 年下半年公布各企業的台灣落實進度,屆時將檢視哪些品牌真正履行承諾。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次文化轉型的契機。非籠飼不只是企業責任,而是全民參與的消費文化。當越來越多家庭願意為友善雞蛋多付出一點,當餐飲業者開始把「非籠飼」納入菜單標準,當零售通路願意提供透明資訊,母雞的自由就不再只是口號,而會成為日常生活的選項。

「從承諾到行動,創造母雞自由的未來。」是一本指南的標題,更是企業、消費者與社會的共同責任。

當家樂福堅持將非籠飼雞蛋帶進貨架,消費者在購物籃裡選擇那一盒非籠飼雞蛋時,所代表的不只是單一交易,也是一種價值的宣示:消費者願意用日常生活的小小選擇,換取千萬母雞的基本自由,也讓台灣的飲食文化更接近國際永續潮流。

(文、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