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達數位推動碳揭露與跨界轉型 聚焦亞太醫療與電子製造業
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與新加坡商希達數位(Cedars Digital)共同主辦的「AI 淨零新路徑高峰會」於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盛大登場。論壇聚焦人工智慧如何協助電子製造業與醫療體系加速碳揭露、推動永續治理,展現台灣在亞太地區的跨界轉型成果。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指出,永續經營已由揭露走向碳佈局,企業必須將碳管理視為制度化治理的一部分,並將減碳策略擴展到整個價值鏈,才能真正成為轉型領航者。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表示,當國際碳規如 CBAM、IFRS、SBTi 陸續上路,碳揭露不再只是合規課題,而是台灣產業能否在國際賽道保持競爭力的新門檻。光寶與北醫的案例說明了跨產業合作的必要性。」
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表示,我們將碳揭露視為制度化治理的核心,並運用AI碳管理平台加速綠色轉型的進程,穩健推進淨零目標的實現,呼應全球供應鏈對透明揭露與持續改善的要求。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表示,健康照護體系每天會產生龐大的碳排放,從藥品製造到醫療器材都需要揭露與改善。北醫推動『永續醫院』的同時,也積極導入 AI 工具,讓碳治理不再停留在研究,而是進入臨床現場與決策流程。」 此次論壇更結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萬芳醫院與雙和醫院的支持與資源,展現「一校三院」共同推動低碳醫療的承諾。
新加坡國立大學可持續醫療中心主任 Prof. Nick Watts 指出,醫療體系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約佔全球總碳排的 5%。若能善用 AI 與數據治理,不僅能提升臨床決策效率,也能降低供應鏈浪費,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碳足跡。醫療碳治理的挑戰在於系統龐雜,但同時也代表巨大的改善空間。台灣若能以北醫為示範,將醫療減碳與永續醫院推動結合,未來可成為亞洲區域的重要典範。
希達數位執行長金海濤表示,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主要聚焦在一件產品從原料、製造到廢棄處理的全生命週期排放,而服務碳足跡(Service Carbon Footprint)則涵蓋一個服務從提供到完成所涉及的所有流程與資源使用。例如醫療服務的碳足跡不僅包括醫療耗材與藥品,還涵蓋能源消耗、院內物流、甚至病患就診交通。
這與產品碳足跡最大的不同在於,產品是靜態的單一實體,而服務是一個跨部門、多角色的動態流程。醫療服務碳盤查因此必須以『流程管理』為核心,透過 AI 與數據追蹤每個節點,才能精準辨識碳排熱點並提出改善方案。」這樣的邏輯同樣能啟發其他服務產業,例如金融、教育或交通,只要能拆解流程、衡量每一個環節的碳排,就能建立服務碳足跡的方法學,推動跨產業的減碳創新。
跨國科技企業則提出前瞻觀點。Amazon Web Services (AWS) 台灣暨香港企業銷售暨策略方案副總經理謝佳男表示:「國際業界及研究機構普遍認為『上雲』是推動企業 ESG 與永續轉型的重要策略之一,根據 Accenture 調查顯示,AWS 的能源效率相較於傳統數據中心提升 4.1 倍,可減少高達 88% 的碳排放。
Dell Technologies 永續服務高階總監 Bobby Mon Raother 指出:「Scope 3 已成為品牌碳治理的核心,唯有透過制度化與數據治理,才能形成可複製的減碳模式。」施耐德電機日本 ESG 數位轉型負責人呂勁毅則補充:「數據驅動的永續轉型已在全球 500 強企業中獲得實證,顯示可靠的數據治理是能效與永續成功的關鍵。
學術界也積極響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與希達數位合作推動「碳管理綠領人才」培育計畫,透過教育體系培養新世代專業人才,讓碳盤查與 AI 應用成為產業與社會的共同語言。希達數位更進一步提供碳排資料庫與 AI 模組,讓課程與實務接軌,確保學生能在真實企業案例中應用碳治理工具。葉欣誠強調,人才培育是永續的根基,唯有教育與產業攜手,才能真正擴大淨零治理的影響力。
金海濤強調,AI 正在改變企業的碳盤查模式,未來不只是揭露,而是要透過智能系統持續優化供應鏈,打造制度化、可衡量的永續藍圖,希達數位將持續聚焦亞太醫療與電子製造業,透過跨國布局與在地落地,把台灣的減碳案例推向國際,讓 AI 碳治理成為全球淨零路徑的重要示範。
(文 圖/新加坡商希達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