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青聚義在嘉義 紀錄青農友耕點滴

發稿時間:2017/11/23 19:24
最新更新:11/23/2017 19:24:19
字級:

近年來政府致力推動友善耕作,由青農們組成的互助團體日益增加,坊間也有不少的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社區永續發展協會聯手合作的嘉義六青計畫透過羅旭輝召集陳賢能、張盈琪、林國峰、邱春誠、王一展等人,定期邀請專業講師上課及觀摩農場,更時常透過網路或聚會分享耕作技術。六人中有的是農二代,或是結合發展旅遊與生態的青農,即使耕作的方法與作物不同,但彼此對土地都有濃厚的感情,選擇以永續的方式耕作,保留美好的環境給下一代。

六青聚義在嘉義 紀錄青農友耕點滴
六青聚義在嘉義 紀錄青農友耕點滴

帶領者羅旭輝自小便在山上長大,在訪問中透露在山上耕作需要更多的人力及時間,友善耕作也增添不少成本。他坦言:「苦茶樹是多年生的作物,再加上使用草生栽培法,果實都被野生動物吃光,收成不佳。儘管如此,我還是不後悔在山上耕作,而且友善耕作後發現我的土地生態越來越多元化,像是穿山甲、食蟹獴等,目的還是希望透過自然的農法可以保護這片土地。」

高成本的投入加上國有林班地限制多,羅旭輝還是堅持捍衛心愛的土地,除了羅旭輝外,其他六青在友耕的過程也克服了不少的困難,例如陳賢能需面對產業轉型的風險與家人起初的反對,慢慢透過文創、生態導覽及自己參與社區大學課程學習,使轉型後的產業逐漸穩定。張盈琪亦從媒體產業逐步摸索友善耕作,在丈夫的扶持與支持下,由起初的門外漢成長到現在有屬於自己的小攤位。

臺灣正面臨農業人力斷層的危機,透過友耕青農的團結,不但提升農業的勞動力,更能提升食品安全性及保護生態,提升土地的永續發展,儘管友耕的道路有許多挑戰,但要保護環境真正需要的就是熱情堅定的青農,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人願意投入友善耕作。

(文/劉佳硯 圖/水土保持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