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太聽話 專家:當心「乖寶寶症候群」

發稿時間:2017/01/16 16:50
最新更新:01/16/2017 16:50:55
字級:

比起調皮搗蛋的小孩,聽話的乖孩子總是比較得人疼。但孩子若只是為了回應家長或大人對自己的期待,而過度壓抑自己的想法,極可能成為「乖寶寶症候群」患者。此為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比起調皮搗蛋的小孩,聽話的乖孩子總是比較得人疼。但孩子若只是為了回應家長或大人對自己的期待,而過度壓抑自己的想法,極可能成為「乖寶寶症候群」患者。此為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比起調皮搗蛋的小孩,聽話的乖孩子總是比較得人疼。但,孩子若只是為了回應家長或大人對自己的期待,而過度壓抑自己的想法,極可能成為「乖寶寶症候群」患者。

日本「benesse教育資訊網」引述教育諮詢專家--明治大學文學系諸富祥彥教授的話指出,很多小孩為了獲得讚美,會努力做到大人對自己的期望。但有些小孩回應過度,這樣的孩子與其說他們想得到讚美,不如說他們更害怕家長不高興,小小的腦袋裡想的都是怎樣才能博取大人歡心,即便做不到也硬要勉強自己。

只是,這些孩子雖對家長唯命是從,但絕非刻意扮演「乖寶寶」的腳色,只因他們過度適應當個乖小孩,使得那些原本屬於自我的感情變得麻痺。為了不惹大人生氣,他們會察言觀色,在大人給出「理想的答案」前,搶先一步行動,久了之後,已搞不清楚自己的行動,是出自自己的意思,還是壓抑的結果。

不是這些孩子沒有自己的主張,而是他們壓根沒察覺到自己也有想法、有心情。他們也從不認為自己在演一個「乖小孩」,只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諸富指出,這就是「乖寶寶症候群」症狀的可怕之處。

「乖寶寶」的形成,除了和家長對孩子的諾大期許有關外,也和一般人對乖小孩的刻板印象有關。試想,大家會認為一個以哭泣作為表達心情方式的兒童是乖小孩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大家都認為聽話、會忍耐的小朋友才是乖寶寶。

當然,兒童或多或少是有必要學會忍耐與壓抑自己的想法,但若過度壓抑成了「乖寶寶症候群患者」,相信絕非家長所樂見。(中央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