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減重 當心「肌少性肥胖」上身

發稿時間:2016/12/15 16:13
最新更新:12/15/2016 16:13:49
字級:

「肌肉減少性肥胖」一種會增加得糖尿病、高血壓風險的病症,放任不管,哪怕只有40郎當歲,日常動作也會顯得吃力、最後臥病不起,甚至死亡。(圖取自pixabay圖庫)
「肌肉減少性肥胖」一種會增加得糖尿病、高血壓風險的病症,放任不管,哪怕只有40郎當歲,日常動作也會顯得吃力、最後臥病不起,甚至死亡。(圖取自pixabay圖庫)

(中央社15日電)「我從十年前到現在,腰圍都沒變!」如此沾沾自喜的你是否曾聽過「肌肉減少性肥胖」?這是一種會增加得糖尿病、高血壓風險的病症,放任不管,哪怕只有40郎當歲,日常動作也會顯得吃力、最後臥病不起,甚至死亡。

「肌肉減少性肥胖」簡稱肌少性肥胖,是一種兼具肌肉萎縮及肥胖的症狀。日本綜合資訊網「日刊現代DIGITAL」引用筑波大學研究所人類科學系久野譜也教授的調查結果指出,邁入60歲的男女罹患此症人數增加,到了70歲約占3成,也有40多歲即發病的例子。

對此,東京弘邦醫院林雅之院長說:「肌肉可消耗大量熱能,肌肉減少,多餘的熱量會變成脂肪囤積體內。由於整體體重不變,有些人看來並不胖。但以核磁共振攝影(MRI)檢查可發現,肌少性肥胖患者身上肌肉少,脂肪多。」

經常絆倒、無法單腳站立穿襪子、和20幾歲時相比走路變慢、曾有限制飲食的減重經驗、只步行未鍛鍊肌肉、體重及體型和十年前不相上下、有糖尿病、害怕下很陡梯、減重失敗者,都是肌少性肥胖的預備軍。

不想肌少性肥胖找上門,有賴運動及維持低營養。運動方面,可以做有助鍛鍊肌肉的深蹲、分腿蹲,當然也少不了可以燃燒脂肪的有氧運動。

飲食方面,則要保持八分飽或定期小斷食,讓身體處於低營養狀態。目的是要維持肌肉細胞內的自體吞噬機制正常運作,該機制若失調將無法分解或二度利用多餘的蛋白質、粒線體等,造成細胞內垃圾充斥,肌肉就會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