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布 國人自評「個人價值」低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12/13公布「2016年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依性別、年齡、居住地控樣,隨機抽取1,070位20歲以上成年人進行電話訪問。提出「保養頭腦、免於煩惱」、「人生旅途、三五成群」等人生新主張,透過「推廣腦科學為本的精神健康知能教育」與「培養從事鄰里關懷的精健家族志工」兩大策略,消弭社會孤島現象,構築可信賴的人際網絡,並與政府攜手修補社會安全網,確保國人的精神樂活與健康。
調查結果指出,2016年國人整體精神健康平均得分為81.5分,低於2014年的平均得分83.0分。在4個精神健康層面(「心身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家庭健康」)中,國人的「個人價值」層面得分偏低,為78.1分,而在「家庭健康」層面得分則較高,為86分。
進一步分析指出,在「個人價值」層面中,國人自評對於「能力發揮」(73.5分)、「成就表現」(72.5分)和「身分地位」(77.5分)不夠滿意;而在「生活掌握」層面中,報告中也反映出「對未來的樂觀性」(71.1分)、「歸屬感」(76.7分)和「對生命困境的把握度」(79.5分)不甚理想。
近年來社會上傷害事件頻傳,引發民眾恐懼不安的心理,促使政府積極思考修補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基於此社會脈絡,今年精神健康基金會首度針對台灣個人層面的「社會資本」進行調查,並探討與精神健康議題的關聯性。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醫師指出,在本調查中,個人層面的「社會資本」是來自於信任人際網絡的可用資源,其概念包括信任與安全感、社會參與、鄰居連結等面向。調查結果顯示,半數受訪者的社會資本程度屬於低得分,且該族群的精神健康指數低於及格分數80分;同時也發現,社會資本程度越低的人,其精神健康狀況越不理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1/5的受訪者對「大部份的人都是可以被信賴的」抱持反對看法,換言之,相當於近400萬成年人對社會上的其他人抱持不信任的態度,且該族群的精神健康狀況亦低於及格分數80分。
除了上述「一般性社會信任」可能面臨崩壞之外,社區鄰里間互相關懷幫助的和睦關係恐怕也面臨考驗。調查發現,在「滿意鄰居關係」、「常與鄰居互相往來」、「會製造機會認識新鄰居」等訪問題項中,低得分的「凍鄰族」比例超過1/4,亦即高達500萬以上國人表示與鄰居互動質量不佳!
延續2014年精神健康基金會提出「社會孤島」的概念(該年調查發現將近1/3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曾有沒人陪伴、不受重視或被隔離孤立的感受),今年調查中更進一步呈現,1/5受訪者對一般人際關係不夠信任,以及1/4受訪者與社區鄰里連結不夠密切,且這些現象都與國人的精神健康息息相關。
基於此調查結果,精神健康基金會對政府及社會大眾有兩大呼籲:(1)必須立即正視「社會孤島」、「社會資本流失」等現象對於國人精神健康帶來的嚴重衝擊(2)唯有積極創造人際連結、營造敦厚鄰里文化、累積雄厚社會資本,才能確保國人的耐壓能力,安渡人生挑戰,提昇全民精神健康。文/彭欣怡 圖/精神健康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