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酒 遍地佳釀的國境之東
奧地利景色優美,西部湖光山色,旅人如織,但葡萄酒產區多在東境,即使距首都維也納相當近,甚至可租車前往,但田園美景卻常為遊客忽略,許多人去過奧地利,但卻很少喝過當地葡萄酒。
維也納東南的卡農頓(Carnuntum),自市區前往車程1小時可達。此一知名的紅酒產區位處奧地利邊境,再往東行則進入斯洛伐克。品種而言,以在地的茨威格(Zweigelt)為主,也有個性多元的藍弗朗克(blaufrankisch)。除此之外,國際品種的梅洛、希哈,亦有不錯表現。
茨威格易植、早熟,釀出的酒柔軟而富草莓味。卡農頓的Christine & Franz Netzl酒莊即長於此一品種,酒的表現圓熟而富層次。白品種方面,酒莊亦有綠維特利納與夏多內,或許有人擔心此地夏天過熱,酒失去了最重要的酸度,不過卡農頓北臨多瑙河,南接諾伊齊德勒湖,兩塊水域充分調節了此區氣候。
藍弗朗克(blaufrankisch)此品種依葡萄園位置與酒莊風格不同,可以釀成各種性格的酒款。Muhr-Van Der Niepoort酒莊位在史畢格(Spitzerberg)的葡萄園,可以釀出介於黑皮諾與希哈之間的優雅酒款,明亮的莓果味之外,兼有前者的細緻與後者的辛香,徹底展現了藍弗朗克多元而迷人的身段。
藍弗朗克往南到了中布根蘭(Mittelburgenland),隨氣候轉暖,表現愈來愈像溫暖產區的希哈。維也納國際葡萄酒節以此開出專題品酒會,試飲的藍弗朗克酒款讓人感覺彷彿來到南澳的巴羅沙。藍弗朗克在德國與匈牙利等地亦有種植,名稱不同,表現亦截然不同,這亦成了另一場專題品酒會的主題,由此或可預見藍弗朗克將是奧地利紅酒的未來。
再往南行即是南布根蘭(Südburgenland),這裡主要的法定產區是Eisenberg DAC(冰堡),台灣可見的Groszer Wein酒莊即有此品項,頂尖酒款以名園Saybritz的60年老藤領軍,將當地法定產區的指定品種藍弗朗克表現的極有層次。該酒莊亦產白酒,混合種植法(Gemischter Satz)的酒款表現不錯。值得一提的是不市售的白皮諾,陳年後風味悠長,餘韻甚佳。來自薩爾斯堡的莊主康沛風(Matthias Kron)中文流利,多年前經商時即與台灣結緣。
在奧地利今年修訂的葡萄酒法規中,位於諾伊齊德勒湖西側的產酒區域,原名將會取消,將一律稱之為布根蘭,但法定管制產區DAC可沿用舊名。修法中特別將Ruster產區的甜酒Ausbrush給予正式法定地位,爾後Ausbrush此字僅限用於Ruster產區,等同於逐粒精選貴腐級的甜酒(Trockenbeerenauslese, TBA)。當地此類酒款的代表性酒莊,首推Heidi Schrock。她的甜酒酸度活現,陳年後質感豐富且多層次。以Furmint品種釀的不甜白酒,亦有不錯的燧石表現。(維也納國際葡萄酒節專題6-5)記者屈享平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