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王惠鈞談阿茲海默症植物藥研發的使命與挑戰
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全球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如何有效的治療與預防,是當代生化科學與治療醫學專家積極研發的迫切課題。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惠鈞博士,是國際生物化學與結構生物學的權威之一,王院士長期致力於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相關新藥研究,王惠鈞院士指出,小分子藥物因其分子量小,小分子會比大分子更適合針對標的進行作用。
開發新藥的策略方式,除了傳統的化學小分子藥物、蛋白質大分子藥物外,也可以從天然植物中萃取有效成分,王院士指出,人類使用植物入藥,已有千年以上歷史 ,植物是自然界賜予我們人類最寶貴的藥庫,關鍵在於如何用現代科學方法,解開這些天然化合物的深層奧秘。
王惠鈞院士說,許多傳統藥用植物雖然有悠久的人體使用經驗歷史,但我們需要用現代科學方法驗證其有效性、安全性與一致性。這不僅是對科學的尊重,更是對患者的負責,台灣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加上堅實的生技研究基礎,以及中西醫整合的醫療體系,這些都是當前發展植物新藥的優勢。另外,台灣的臨床試驗環境與醫療水準國際一流,這對於進行高品質的臨床研究非常有利。
像是多年研究豆類多元成份、多元效果的博太生醫,以系統生物科學模式從研究植物多成份多功效起家,除了在保養品上有許多新的商品研發外,近年來也深入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究,他們深化多年有成的植物藥研究,為開創阿茲海默症新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未來的成就應該指日可待。
植物新藥肯定是未來藥物研發的顯學,王惠鈞院士語氣肯定的說,因此,研究單位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化合物的多元性生化與療效作用機制,這需要跨領域的合作,包括植物學、化學、藥理學、臨床醫學等。另外,學術界擅長發現,產業界擅長開發,兩者結合才能加速植物新藥的產業化,這部分他就非常肯定博太生醫在研發模式上的遠見,將專家學者的研究發現,有脈絡的落實在新藥的臨床實驗上,五年前博太生醫開始進入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研發時,就把這個合作模式考量進去,因此才有現在的階段研究成果出現。
不僅在藥物發現需要產學合作,在開發到成為藥品的過程,藥用植物農業GACP也必須同步開始進行,植物種植品質有多樣性變化的挑戰,並且牽涉到土地使用的政府規劃議題,未來必須是產、官、學、研共同性的合作,形成聯盟才足以去挑戰國際藥證和市場。-王惠鈞院士強調,植物新藥開發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它的價值不僅在於開發出新藥,更在於我們對生命科學在疾病作用機轉原理的深入理解。這項工作不僅能促進醫療進步,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王惠鈞院士對未來持審慎樂觀態度,未來,植物新藥如能將生物科學與臨床醫學應用緊密連結。在解決阿茲海默症的艱難道路上一定持續發光發熱,他也相信,著墨植物新藥研究科學家們的堅持與創新,將持續為患者點亮希望之光。
(文/中央社特企 圖/博太生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