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歐洲教育之旅 行動中學地理通古今
VIS國際實驗教育高中部師生一行11人,把握國慶月走訪奧、匈、斯洛伐克等三個冷戰時期前線國家的首都。13天的「歐洲教育旅行」,透過國會參訪、擔任使館國慶志工、及國歌領唱等不同體驗,第一手理解冷戰與世界歷史的關係,及戰後東歐各國民主化歷程。在歷史場域的探訪中與國際真實對話,讓學生們直擊歐洲近代史的脈絡,使書本上的2D知識立時3D化,更藉此深化對民主、自由與和平價值的理解。
此次教育旅行由VIS國際實驗教育執行長黃禮騏及兩位資深教師Rosalyn Shih, Marcus Strecker率隊同行;行程則橫跨3國3首都──奧地利/維也納、匈牙利/布達佩斯,及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 具有英國皇家地理學會(FRGS)及英國皇家亞洲學會(FRAS)雙會士身分的黃禮騏指出,長達近半世紀的冷戰,雖然並未實際對戰駁火,卻是兩種主義(資本vs共產)、兩類生活(民主vs極權)、兩大集團(北約vs華沙)的長期對壘。
黃禮騏補充,冷戰時期的東西方對立,使學生能觀察民主制度、言論自由、教育與文化政策的不同發展模式,進而反思民主的脆弱性與珍貴性;冷戰後的民主化,不僅是 20 世紀國際秩序與價值觀重組的核心事件,也直接形塑了今日我們所處的教育、科技、經濟與政治環境。冷戰結束標誌著全球化的加速與國際制度的再建構。聯合國體系、世界銀行、北約與歐盟等世界性組織,皆源於戰後的民主與安全思維。對學生而言,理解冷戰脈絡,就是理解今日世界政治與經濟架構如何誕生。
造訪這3個位於歐洲歷史與地理交會的國家,正是基於多重教育與文化考量。從哈布斯堡帝國時期到冷戰時期的東西分裂,再到今日歐盟的整合,皆展現出歐洲近代政治、文化與民主發展的縮影。此外,這3國雖然地理相連,卻各自代表不同的歷史視角與社會轉型經驗。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深入比較與體驗「從專制到民主」的歷程。VIS希望透過這樣的跨國實地學習,讓學生從歷史現場理解自由、和平與公民責任的真義,培養全球視野與批判思維,也正是實驗教育的核心精神
VIS長期致力於將地理、人文與永續發展教育融入該校課程,推動跨文化交流與全球公民教育。此次旅程亦延續其倡議精神,將「行動地理學」與「文化理解」結合,成為學生的學習核心。此次行程首站為維也納,師生拜會中華民國駐地大使劉玄詠,並進行歷史背景研究與地標導覽;接著走訪奧地利國會大廈,由國會議員Fiona Fiedler親自接待。學生們透過模擬討論活動,思考冷戰時期歐洲的分裂與重生。
再來轉往布達佩斯,VIS師生受邀參加我國駐匈牙利代表處舉辦的國慶酒會。學生們不僅擔任現場接待志工,展現合宜的跨文化禮儀與態度,藉此與王翼龍大使及國際賓客互動,感受外交場合中所需的文化自信與國際禮儀。旅程最終站—布拉提斯拉瓦,師生拜會駐斯洛伐克大使李南陽並深入交流,探討臺灣與歐洲在教育及文化層面的合作可能。一行11人榮幸受邀參加我國於當地的國慶酒會,典禮中領唱國歌,以自信且莊嚴的歌聲,展露台灣青少年的國際風範,現場嘉賓熱烈回應,氣氛隆重而感人。
黃禮騏表示,VIS自2022年開始,已有近50位學生參與每年的歐洲教育旅行。這不僅是一趟地理與歷史的實地探索,更是一場跨文化的學習實踐。期望學生在接觸歐洲政治與文化現場時,能體悟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可貴,並思考自己作為世界公民的責任與角色。」讓結合理論與行動的學習,得以培養出能以地理視角思考,以公民精神行動的下一代。
(文、圖/VIS國際實驗教育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