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衛福政策中心關注高齡駕駛安全 舉辦交通傷害防治研討會

發稿時間:2025/07/16 11:52
最新更新:07/16/2025 11:53:41
字級: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7月15日舉辦「高齡駕駛管理政策行不行?交通傷害防治與長者行動權平衡」研討會,從高齡駕駛管理制度、事故傷害分析、藥物與疾病對駕駛風險的影響,以及高齡者交通自主權等面向,剖析高齡駕駛制度的現況與挑戰。期盼找出兼顧高齡者行動需求與整體交通安全的平衡對策,進而打造一個安全、友善且具選擇彈性的高齡交通支持環境。

北醫大衛福政策中心關注高齡駕駛安全 舉辦交通傷害防治研討會
北醫大衛福政策中心關注高齡駕駛安全 舉辦交通傷害防治研討會

李伯璋主任表示,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高齡駕駛成為日益重要的議題。不同年齡層在生理與認知上,會有不同的差異。讓高齡駕駛政策在兼顧交通安全與公平權益上,面臨新的挑戰。希望今天的研討會,能夠從多元角度出發,激盪出更多想法,讓未來政策規劃更貼近實際需要,為高齡友善的交通環境共同努力。

張淑卿秘書長表示,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者已超過400萬。張秘書長指出,長者行動能力不僅關係到高齡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更是參與社會、實現活躍老化的重要基礎。根據統計,高齡者仍以機車與步行為主要交通方式,然而在人行空間不足、偏鄉公共運輸不便等因素影響下,長者自主行動權益受到限制。

為此,張秘書長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包括建立分級補貼機制、擴大無障礙車隊、提供彈性接送服務、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動社區接送,並強化人行環境(如設置行人中途島、延長綠燈秒數)及改善公共運輸設施(如低底盤公車、語音報站系統)。她也強調應加強大眾交通駕駛人員的高齡友善訓練,並建立跨部門協作與資源整合平台,提升經費使用的整體效率。此外,也建議納入長者參與機制,讓高齡者能實質參與交通與駕駛政策的規劃與制定。張秘書長最後強調,移動權是基本人權,每一位高齡者都應享有安全、尊嚴與自主的移動權利,呼籲政府與社會共同努力,打造一個真正高齡友善的交通環境。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伯璋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伯璋主任

張耀輝副組長表示,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政府持續推動高齡駕駛管理制度,協助長者安全駕駛並兼顧用路人安全。根據預估,70歲以上持有駕照者將從114年的182.6萬人增至124年的272萬人。自106年7月起,針對75歲以上高齡駕駛,政府實施體格檢查與認知功能測驗,並依違規紀錄及年齡階段進行換照管理。為提升便利性與友善度,公路局設立「駕照線上註銷系統」及「認知功能測驗模擬平台」,協助長者熟悉流程、降低焦慮,目前平台使用人次已突破30萬。此外,政府也會主動寄發換照通知,自制度上路至今已寄出超過87萬份,累計82萬餘人完成換照或自願繳回駕照,辦理率達94.1%。

張副組長表示,鄰近國家如日本與韓國皆已提前實施高齡駕照管理,我國也規定自70歲起即展開相關關懷與服務,逐步建構完善的高齡交通安全網,未來政府將推動四項高齡駕駛管理新措施,包括:鼓勵長者自願繳回駕照並補助TPASS通勤月票、有違規或肇事紀錄者需完成實地訓練課程、換照前須修習交通安全教育課程,以及檢討體檢與認知功能測驗項目,期望建構更周全、溫暖的高齡駕駛管理機制,陪伴長輩穩健行車,守護全民交通安全。

白志偉教授指出,高齡駕駛隨著年齡增長,反應能力、認知功能及視力皆逐漸退化,不僅會導致自身事故嚴重度上升,也對其他脆弱用路人如行人、單車與機車騎士造成更大威脅。白教授分析2011年至2023年間警政署交通事故資料,共逾42萬件汽車事故,發現75歲以上高齡駕駛造成行人死亡率為所有年齡層最高,是41至64歲駕駛族群的2.44倍,且風險隨年齡上升顯著加劇。研究顯示,自65歲起每增加1歲,行人死亡事故風險上升4.5%,而75歲以上則上升達11.3%;自身死亡風險每年增加則為8.8%。此外,無照駕駛風險更高,65至74歲無照駕駛造成脆弱用路人死亡事故風險為有照駕駛的1.82倍,75歲以上更達3.18倍,若以造成行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來看,75歲無照駕駛致死風險為41至64歲無照駕駛的3.25倍。

白教授指出,這些數據反映高齡與無照駕駛的複合風險效應,並強調高齡駕駛管理制度雖方向正確,仍需更多配套與環境改善措施,方能有效保障行人與駕駛雙方的交通安全。白教授建議,應結合道路工程改善(如庇護島與左轉專用號誌)、加強大眾運輸系統建構,並進一步蒐集駕照持有率、違規與共病資料,作為政策調整依據,建構更具科學依據的高齡駕駛管理制度。

吳芝穎主任表示,隨著台灣高齡人口快速上升,高齡駕駛的風險不僅關乎交通安全,更是公共衛生的重要挑戰。吳主任指出,高齡者常見的健康風險,例如認知退化、視聽能力減弱、肌力與反應能力下降,這些風險可能導致高齡駕駛者出現判斷失準、閃避不及或誤踩油門等危險。此外,高齡者一些常見用藥也會產生駕駛風險,特別是長期服用安眠藥、抗焦慮藥、止痛藥等中樞抑制劑者,容易出現嗜睡、暈眩、意識混亂或反應遲鈍副作用,顯著增加高齡駕駛危險性;若高齡者長期同時服用超過四種以上藥物,藥物副作用發生風險更會顯著提升。

吳主任也提到,高齡者可以使用例如「Driver 65 Plus」等一些自我檢測的工具,來評估自身是否適合駕駛。吳主任最後建議,高齡駕駛管理制度應從現行的「以年齡區隔為主」的模式,轉向「以風險為核心」的精準辨識與分級管理,並應建立醫療與監理資訊整合平台,建構完整駕駛風險評估制度,盡早發現高風險不適駕者個案。同時推動替代交通選項,如接送補助、社區交通車與熟齡專車,避免長者因失去駕駛能力而陷入就醫不便與社交孤立。

李伯璋主任說,綜合以上相關專家學者專業,建議結論如下:

1. 建立以「風險為核心」的高齡駕駛分級管理制度,改變目前「以年齡為主」的制度,納入高齡者的健康狀況、用藥紀錄、交通違規紀錄、認知功能與體檢結果等,進行精準辨識與風險分級,建構更科學依據的高齡駕駛管理制度。

2. 強化替代交通選項,擴大交通補助、推動社區交通車、熟齡接送專車等替代方案,尤其針對偏鄉及公共運輸資源不足地區,避免長者因失去駕駛能力而陷入就醫不便與社交孤立。

3.建構高齡友善交通支持體系,投資於道路安全設施,例如設置行人中途島、延長綠燈秒數等,降低事故風險。並改善公共運輸,如普及低底盤公車、語音報站系統。

4. 建立交通、社福、衛生部門的協作平台,整合預防醫療、用藥管理、交通服務等資訊,提升政策效能與預算資源利用率。

5. 建立高齡者參與政策平台,納入高齡交通政策規劃與服務評估過程,確保政策貼近實際需求,並參考日韓等鄰國經驗,推動智慧交通、社區支持與法規整合,以實現高齡友善與交通平權的社會願景。

(文、圖/台北醫學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