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照顧公共化,檢視家事移工人權保障
國家人權委員會於2022年12月7日舉行「2022台灣移工與人權專業論壇」,會中第二場主題報告、焦點對談以「從國際勞工公約檢視我國社福類移工人權保護的現況與發展:一個照顧公共化的視角」為題,特別邀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劉黃麗娟進行主題報告,並依序由: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王增勇、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秘書長黃姿華、柏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等人提出焦點對談,從社福長照的角度,看待家庭看護移工的人權保障。
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王幼玲在主題報告引言時指出,這場對談將從社福移工人權保障的現況來分析國際勞工公約C189號適用的法律,同時也解析了家事移工人權保護的結構性的問題,以照顧公共化的視角舉出案例,給予政策建議。
劉黃麗娟在主題報告中指出,ILO-C189號公約是針對家事勞工的人權公約,而且整合了國際勞工8項核心公約的規範內容,包括強迫勞動、童工、結社自由與組織權以及待遇跟機會平等跟性別平等。她也強調,我們從1919年成為國際勞工組織的創始會員國,到目前為止總共批准了38項國際勞工公約,更要善盡維護跟落實國勞公約的義務。
劉黃麗娟同時也指出,家事勞工要免於所有的強迫勞動,必須要結構性上著手,解決一對一照顧模式、內宿型照顧問題;再來是跨國聘僱與勞動條件的透明度,以及如何落實週休一日,讓家庭看護工的人權得以保障。而對於移工懷孕、生子的母性友善環境,以及從私營仲介聘僱的管理,轉型為外展式非營利聘僱的可行性等,在在都是從照顧公共化的視角,值得好好去審思的議題。
王增勇則回應上述主題報告提出「長照公共化如何保障家庭看護人權?」相關建議,像是2003年劉俠女士因為移工照顧不善導致過世,凸顯家庭看護工結構性的問題;他指出,要終結長照跟移工的二元雙軌制度,首先必須承認家庭移工是正式的長照人力;再者,需求評估整合進入照管中心以及外勞的教育訓練輔導等,應該由國家統一地整合跟提供。黃姿華則以「保障移工勞權才有公共化的長照」提出看法,她指出,不只照顧應該要公共化,聘僱也應該要公共化;目前99%以上的聘僱,是由私人仲介來承擔,政府應該在所謂的公共化上,去盡更大的力量。同時,照顧勞動的價值要被正常化,移工政策也應該要正常化,才會有能動性的勞動力;包括放寬居留資格,讓移工逐漸能夠成為移民,才有可能獲得跟我們平起平坐的政治權利。
林依瑩以自身長期投入長照工作的經驗,為「如何改善外籍看護工處境」提出建議指出,政府推展長照1.0到2.0,到目前也只是冰山一角。她提出「all in one照顧設計師」場域無限制的方案,從住院、住宿型機構到家庭,可以啟動單一整合性的服務;像是原本20位長輩都要聘僱移工,透過全家式的走動照顧服務就降低為14位外籍移工,提升移工朋友人權工作的發展。
綜合對談時,現場與會民眾也從上述報告與對談中,針對兩公約與立法問題、走動式服務24小時輪派、日本長照借鏡等問題,與產官學各界與談人互相交流,為長照公共化之下的移工人權保障,提出更務實與可行的討論與建言。
(文、圖/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