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新煌:想要做好新南向政策,不能沒有好的移工政策跟措施
在2022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的前夕,國家人權委員會特別於12月7日舉行「2022台灣移工與人權專業論壇」,會中針對多項移工人權議題,邀請產官學各界代表及民間非營利組織(NGO)等,共同為當前台灣移工所面臨的各項處境與問題,透過專業論壇的報告及對談等形式,提出建言。
「2022台灣移工與人權專業論壇」活動一開場,即由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透過視訊方式,向現場與會及線上觀看直播的民眾說明:國家人權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關切移工人權,特別將它列入2022年優先關注議題之中;移工人權是否受到重視,更是檢驗一個國家人權程度的重要指標。
陳菊也指出,在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人數已經超過71萬。他們的人權,這幾年一直受到國際的關切,台灣既然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一定的重要角色,必然會被要求遵守國際人權標準。她認為,從全球經貿強調永續發展與企業責任的趨勢來看,人權提升,並不是增加企業的成本,反而會讓企業競爭力倍增。
大會首先邀請總統府資政暨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以「台灣與亞洲移工權益的我見」為題,進行一場專題演講;並由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榮璋擔任引言人。王榮璋在引言時強調,國家人權委員會非常重視移工人權,陳菊主委更親自帶領研究團隊進行漁工人權的分析研究,並與行政部門協作。對國家人權委員會來說,不只關心本國籍民眾,更關心在台灣生活的產業移工、家事移工,他們在生活及工作上的人權保障。
總統府資政暨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一開場就強調,過去他也參與過漁工人權專業論壇,在所有的國際勞工、移工當中,尤其是海洋漁民最是複雜,他對國家人權委員會過去的研究與努力給予相當的肯定。蕭新煌以社會學家從經驗性的分析,去探討對台灣以及亞洲國際移工的看法。他指出,亞洲移工目前有三個跨國移工模式,分為:從東南亞到東北亞、從東南亞到東南亞、從南亞到東南亞或東北亞;有必要從宏觀、區域跟比較的觀點來了解全局。台灣與鄰近各國不應只比經濟指標,更應該比人權指標。
他更進一步提出「五端責任」,應分別從輸出國的政府、仲介,以及輸入國的政府、仲介、雇主,這兩邊都要有法律規範,來善盡法律跟倫理的責任。同時,亞洲移工的自救組織跟代言NGO角色更應該受到重視。
蕭新煌也強調,雙邊仲介制度的剝削黑數及移工權益受損的問題。他舉出印尼勞工團結組織的資料,顯示在1,150個案件當中,強迫工作的有856件,強迫遣返的有362件,還有強迫打疫苗的184件;另外像是女性移工被要求注射避孕劑、更換雇工被要求收轉換費,移工沒有夜班津貼等等。他強調,這些都是經驗性的資料,值得我們好好去做出一個好的檔案資料來了解。
他也在會中提出一項質疑:「我們常常只談勞工、仲介跟政府,但雇主難道沒有責任嗎?」蕭新煌強調,移入國的雇主責任應擴大跟加強,政策與措施上,實際的雇主是勞力的買方,但為什麼卻不用付仲介費跟服務費?這也是很多台灣的勞工NGO所提出來的質疑。
最後,蕭新煌指出,1995專線的效率應提升,他也贊成勞動部規劃中的「移工權益營」,甚至認為也應該規劃「仲介責任營」。對雇主應要求善待讓你致富和為你照顧家中長者的移工,因此也該規劃「雇主責任與道義營」。台灣要做好人權,一定要照顧好移工的權益,同樣的,想要做好所謂新南向政策,更不能沒有好的移工政策跟措施。
(文、圖/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