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行勢力】 新年新「憂慮」,國產車接下來還會有出走潮嗎?
今天是2017年的第三天,台灣車市在2016年靠著舊換新貨物稅補貼,在市場上衝出一個好成績,總掛牌量為439,629輛,比2015年同期還要增加4.5個百分點。
然而在銷售數量成長的背後,有一個現象是筆者所掛心的,那就是國產車會不會有下一波出走潮。國產車近幾年來已有五款國產車退出市場,而未再得見後繼車型接手,分別是Honda Accord、Honda Civic、Ford Mondeo、Toyota Innova和Mazda 5。其中除了Mazda 5是日本原廠沒有後繼新車外,其它都是國外母廠已有接手新車型,但台灣已不再導入國產,而將後繼車型改以進口車登場,或者是像Innova便是直接停掉,車系完全終結。
改以進口車來銷售,是否就一定保證會大賣,沒有人能說得準,到目前為止,也僅有Mazda3是進口車賣得比國產車還好!1到11月便提前宣告達成一萬輛五位數的銷售門檻,比2015年還要再提前一個月!而過往有此能耐的只有一個Toyota能做到。這種打破傳統的感覺好比日本過去史上賣座達100億日圓的動畫清一色是宮崎駿天下,但是在2016年卻被新海誠的「你的名字」所打破一般讓人震撼。至於其它改以進口車來販售的車型,銷售表現則和Mazda3呈兩極化,Mondeo和Accord都各只有600輛和100輛左右。儘管「國產轉進口」的結果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是對業者而言,進口車比起國產車無負擔許多,國產車打從前置導入作業便要忙裡忙,除非車輛用的全是進口的舶來件,不然車廠還得去找協力廠配合車輛零件的配套開發,這些林林種種的生產流程乃至上市,燒掉的銀子比起單純從國外進口車輛銷售多上許多,更重要的是,何時進場和退場,進口業者嘴巴一動就說了算,不像國產車廠要導入國產還是停產一款車,必須算好成本,不論人事物都牽扯多多,不然可就虧大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進口車說停就停,只要庫存車促銷清空就可收工,國產車只要法令允許,在以回收成本為最優先考量下,管它原廠是否推出新世代車型,或者新車型都已導入國產,舊款國產車仍繼續上架銷售。此外進口車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國外有什麼車,就進什麼車,不像國產車,從動力到安全往往都得考慮再三,消費者比較沒有和國外原廠同步、反而有時還會有落後一截的感受。
也就因為國產車導入條件高,偏偏台灣汽車市場又是進口車比例不斷攀高,國產車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下,十多年前隨便一款國產車型只要是新車上市,蜜月期都能月販個一兩千輛的榮景已成為過去,如今除了Toyota能有此水準外,其它都不容易。因此,當國產車的國外母廠推出最新後繼車型時,過去和今天的媒體採訪問法可能都有所不同,以往直接問的是國內業者會在「何時」導入國產?現在要先問業者會不會考慮「繼續」導入國產?這個「何時」和「繼續」的問題在2017年便會考驗兩家車廠,一個是Nissan,另一則是Ford。兩家車廠在2016年下半年不約而同地都推出了全新迷你車新生代,前者是最新March(歐規版稱Micra),後者則是新一代Fiesta。兩款迷你車都有著全新風貌、更大的空間與更先進的科技與性能,處處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可惜的是,這兩款車是否能夠繼續導入國產,目前還在未定之天,業者話都說得很保留,因為兩款車目前在國內市場一年下來也都各只有兩千輛出頭的市場,在沒有外銷市場來做支撐下,實在很難要求國內業者何時才會導入新車。
所謂哪裡有市場,車廠就到哪裡設廠,市場越大,車廠所願意投放的資源也就越多,這也難怪全世界車廠都要到中國大陸和美國去開工廠,拼命把新車往那邊在地生產,像Honda便寧願把新NSX送到美國做,也不留在日本就是一例。台灣未來國產車市場會不會有新一波出走潮?便端視國內業者的運籌帷幄,還有政府在國產汽車產業的態度。
(賴雲煇 輯/ iscar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