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與患者 募款參與澳洲國際小兒麻痺日活動

發稿時間:2018/09/26 14:55
最新更新:09/26/2018 16:16:38
字級:

什麼是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為了幫助國內更瞭解這些情況,有助於相關領域未來照護,由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資深物理治療師武而謨與物理治療師劉宇菁、患者黃詩云等人發起,希望募得經費,參加今年秋天在澳洲所舉辦之國際小兒麻痺日研習活動,能學習先進國家的發展與照護方式。

振興醫院武而謨(左)、物理治療師劉宇菁(右)、患者黃詩云發起募款,希望參加秋天在澳洲舉辦「國際小兒麻痺日研習」,學習先進國家照護方式。
振興醫院武而謨(左)、物理治療師劉宇菁(右)、患者黃詩云發起募款,希望參加秋天在澳洲舉辦「國際小兒麻痺日研習」,學習先進國家照護方式。

準備與會黃詩云和劉宇菁,二人一為患者,一為工作使然和「後小兒麻痺症候群」結下因緣,振興醫院武而謨是相關領域資深醫療人員,在得知二人透過「We Report」平台,以募集資金,他特別出來呼籲各界給予支持,相關的責信項目包括機票丶報名費丶交通食宿費用,兩人也會在Polio. Taiwan小兒麻痺健康生活站臉書粉絲頁裡以文字和照片方式,呈現他山之石的借鏡所在。武而謨說,兩人在討論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的預防和治療,發現很多國內倖存的患者及其家屬,甚至醫療人員,對於相關知識之涉略並不深入。雖然此症狀並不會造成患者死亡,卻是個所有小兒麻痺倖存者需要面對並正視;在得知澳洲小兒麻痺協會 (Polio Australia) 於每年10月24日國際小兒麻痺日 (Polio Day) ,舉辦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之健康研習,提升患者及醫療人員對於病症的健康素養,至今已舉辦第八年。希望能夠募得經費,透過實地參與及報導澳洲患者在面對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他們的生活經驗、醫療體系與社會制度扮演的角色,藉由他們的經驗作為台灣借鏡或思索如何幫助患者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武而謨非常佩服兩人的意志力,也認為「後小兒麻痹症候群」的公共議題,成為含蓋醫療復健、居住易行、社會參與的關懷旨趣,因而支持這個研習参訪,會有助於後續新聞媒體丶網路傳播丶政策立法的成果轉換。

振興醫院武而謨(左)、物理治療師劉宇菁(右)、患者黃詩云發起募款,希望參加秋天在澳洲舉辦「國際小兒麻痺日研習」,學習先進國家照護方式。
振興醫院武而謨(左)、物理治療師劉宇菁(右)、患者黃詩云發起募款,希望參加秋天在澳洲舉辦「國際小兒麻痺日研習」,學習先進國家照護方式。

他補充,「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 PPS) 是指小兒麻痺倖存者因神經退化又再次出現肌肉衰弱與肌肉組織減少之現象,通常於小兒麻痺症發病後20至40年開始出現,在原本受影響或未受影響的肢體產生新的症狀,舉凡衰減的上下肢功能及心肺功能,特別是隨著病情的發展,四肢逐漸出現各種畸形,同時也會因肌力不平衡、肌肉萎縮和身體的負重,產生組織攣縮 (Tissue contracture) 及關節變形 (Joint deformity);常見的畸形症狀往往帶給小兒麻痺倖存者不僅就業亦或生活上極大的不便。

武而謨表示,患者本身不瞭解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自我健康意識薄弱, 瞭解其症候群的醫療從業人員越來越少,患者面臨求醫上的困難,希望利用參與這項活動,有效為台灣引進新的全面性作為。(文:陳承功整理 / 圖:武而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