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改場攜手法國AVPA評審 說出臺灣茶的感官故事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5月5日至9日於楊梅總場舉辦「2025臺灣特色茶香氣工作坊」,邀請法國知名香氣專家暨AVPA茶葉評審主席Carine Baudry來臺共同合作。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指出,過去臺灣茶以品質著稱,但香氣描述常流於主觀形容。本次工作坊結合化學分析與感官評鑑,不僅培養本場十餘位專業人才,更完成十款代表性茶品之香氣指標建立,朝向「臺灣茶感官標準化」邁出關鍵一步。
蘇宗振場長表示,本次臺灣特色茶香氣工作坊有三大亮點:一、從圖譜到嗅覺:十款特色茶香氣模型首度成形此次工作坊涵蓋十種具有代表性的臺灣特色茶,例如從散發薰衣草與薄荷甜香的大葉種紅茶,到充滿青蘋果與花香的高山烏龍;從具有蜜香與熟果香的東方美人,到具有玫瑰花與焦糖氣息的蜜香紅茶與紅烏龍;每一款茶均以GC-MS氣相層析質譜圖為基礎,對應出主導的香氣分子,再由Carine引導進行香氣單體嗅聞與組合模擬。
二、首創「香氣錯誤對照組」,補足產業感官教育缺口為協助茶農與教學者更具體理解「什麼是好的香氣、什麼是問題香氣」,每款茶在實作過程中,皆準備兩組樣品:一組展現正面香氣如玫瑰、焦糖、柑橘皮;另一組則呈現負面氣味,如菁味、陳味、煙燻或異味。搭配茶改場與法方共同準備的香氣單體標準品(如Methyl salicylate、Furfural、Indole等),實作模擬風味重組,使學員具備「鼻辨風味分子」的能力。這套方法不僅可用於產品開發與教育訓練,更成為推動臺灣茶感官認證的重要基礎。
三、法國香氣專家與青年跨海助力,深化感官與文化交流Carine Baudry 是一位「調香師」,畢業於法國香水與芳香國際學院(ISIPCA)。她擁有二十多年的香氣創作經驗,對感官評估與創作具有深厚的認識。多年前她開始專注於茶與植物,並創立了一套以嗅覺為核心的教學方法,發展出茶的感官與描述語言。
5月9日於茶友會館舉辦的成果發表會中,由茶改場研究人員代表十款茶逐一進行香氣說明與感官模擬呈現。每桌設置兩組茶樣,搭配正負向香氣單體與說明圖譜,展示臺灣茶從品種、製程到香氣分子的連結邏輯。會場香氣交錯,討論熱絡,展現五天來跨文化、跨學科的深度整合成果。這不只是一次訓練,而是一次臺灣茶界對香氣語言的重構與升級。
茶改場除致贈感謝狀外,並邀請Carine擔任臺灣特色茶國際證照班種子講師,持續在法國推廣臺灣茶。未來,茶改場將持續推動「臺灣茶香氣標準語系」建置,結合教學套組、圖譜資料庫與多語版本資料,目標讓每一杯臺灣茶,都能透過國際通用的香氣語言,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文、圖/茶改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