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王世傑首墾新竹 蔡仁堅攜論文墓前致祭
淡出政壇多年的前新竹市長蔡仁堅,最近完成論文「王世傑開竹塹考」,考證金門人王世傑開墾新竹的事蹟。蔡仁堅說,沒有王世傑,就沒有今天的竹科,更沒有所謂「護國神山」。
帶著才剛在清華大學發表的論文「王世傑開竹塹考─以波越重之『新竹廳志』為中心的考論」,以及素果和新竹名產竹塹餅,蔡仁堅今天來到金門太武山麓下蔡厝的縣定古蹟王世傑墓,祭拜王世傑,並把論文獻給王世傑。
蔡仁堅在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王世傑是漢人首墾竹塹(今新竹)的先驅,但卻沒有任何官府墾照與竹塹社的約文書傳世,讓人得以一窺王世傑的創墾事實;雖然清治時期的地方志書,如「淡水廳志」、「新竹縣采訪冊」,都以王世傑為竹塹的首墾者,但只有簡略說明。
蔡仁堅表示,今天帶著論文來向王世傑報告,希望王世傑的研究能被大家看到,知道王世傑研究的重要。他說,「如果沒有世傑公開拓新竹,哪來今天的竹科? 哪來今天的護國神山」。(位於竹科的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的優異表現,被譽為台灣的護國神山。)
金門文史工作者黃振良和王世傑的後人王仁戚今天與蔡仁堅同來祭拜。黃振良表示,王世傑的事蹟在金門鮮有人知,甚至「金門縣志」都隻字未提。直到2006年王仁戚等人向文化局提出王世傑古厝和古墓申請歷史建築,大家才逐漸了解這位新竹開拓者與金門的關係;感謝蔡仁堅的考據,盼能帶動日後王世傑的研究。
王仁戚則是提到,兒時聽長輩說,王世傑在台灣遭到山番殺害,首級被割,後來族人以金屬鑄造一個符合身驅的頭歸葬遺體,所以這座古墓有「金頭殼祖墓」之稱。至於遷葬金門時間,他說,還有待考證。
祭拜王世傑後,蔡仁堅等人並到浦邊王世傑古厝,拜訪王仁戚92高齡兄長王世焜,並說明論文內容。這座古厝與古墓都已於2007年公告為金門縣定古蹟。
根據金門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資料,王世傑生於明永曆15年(1661年),卒於清康熙60年(1721年),金門浦邊村人。王世傑古厝修復碑記指出,王世傑從軍隨明鄭部隊渡台,途經竹塹,見汘野千里,縱橫千里。亂平後請墾拓斯土,拓墾農田,興修水利,不但開發新竹,奠雨下北台灣開拓基礎,被譽為「竹塹墾首」。康熙60年,王世傑出外巡視圳道時遭野番所殺,享年61歲。
蔡仁堅進一步說明王世傑首墾竹塹的重要事功。首先,王世傑建立了完整的北庄和初期南庄大租權;他首墾時代的各處村莊,都是今日新竹市的里鄰,稱他「開竹之父」,名副其實;此外,王世傑與竹塹社歷時30年的族群與經濟關係,成為日後新竹閩客族群合作先聲。
蔡仁堅指出,王世傑開創了竹塹水圳事業,在他領導下的「原閩粵」水利共同體成形,同時開啟竹塹新農業。此外,竹塹沒有康熙時間興建祠廟的紀錄,王世傑死後,他的子孫捐建廟地基,所崇祀的神明到現在仍是新竹常民信仰所在。
(圖.文/中央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