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107年全面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 促進糧作永續發展
行政院農委會1/9舉辦新農業政策-「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施政成果分享,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為調整稻作產業結構及提高國產雜糧供應,農委會107年起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要透過獎勵種植進口替代、外銷主力、重點發展等具競爭力轉(契)作作物,來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並結合有機及友善環境補貼等措施,輔導農友適地適種。
陳吉仲指出,107年起將全面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讓生產高品質稻米的農友可以選擇不交公糧改領直接給付金,第1、2期作給付金分別為每公頃13,500元與10,000元,另農友若與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之營運主體辦理契作,更可額外獲得契作獎勵金每期作每公頃1,500元。未加入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之申辦「稻作直接給付」的農友,如果遇到收穫銷售有困難或市場價格不理想時,依然可選擇回復繳售公糧,權益不受影響。
國產雜糧作物具備在地、新鮮、非基改等優點,所以深具市場競爭力,陳吉仲說,農委會將結合「大糧倉計畫」透過建構代耕體系擴大規模、建立集團產區及採後處理中心、導入追溯及驗證制度,建立市場區隔、發展多元加工品及行銷,落實地產地消等措施,推動水稻田轉作雜糧3萬公頃,期望能將目前全年水稻種植面積由27萬餘公頃調減至24萬餘公頃,平衡供需並建構優質雜糧供應鏈。
陳吉仲強調,現有的26萬位稻農(27.5萬公頃)、34,069位進口替代作物農民(34,751公頃)、3,127位外銷主力農民(3,190公頃)、8,482位有機及友善耕作農民(8,652公頃),因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將能獲益,每公頃每期作收益可以增加5千至1.5萬元;未來配合國土計畫農業發展區域劃設,農地農用而被保護,實施對象將再研議增加非基期年所有農地,期達保護優良農地、維護農業生態並促使永續發展之目標,建立農業新典範。
陳吉仲補充說,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是農委會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重大政策之一,除保護農地合理使用外,種植高品質水稻、雜糧作物、有機或友善環境栽培農民皆可受益,對於通過有機驗證或友善耕作登錄有案之農友,除可依「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申領相關給付或獎勵外,並可依「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申領補貼,有機轉型期驗證農地每年每公頃生態獎勵3萬元及收益減損補貼3~5萬元;有機驗證農地及登錄友善耕作農地生態獎勵每年每公頃3萬元,藉由推動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營造永續綠色環境,農友即日起至2/2止可至公所或農會辦理申報。
(文/圖 陳進添)